4月3日,郑福年把刚采摘下来的紫笋茶叶进行拣选、摊晾。
紫笋茶又名“长兴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是唐代贡茶。由于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故得名“紫笋茶”。
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59岁的郑福年10多岁便跟随父亲走上了紫笋茶制作之路,成为紫笋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几十年来,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现代紫笋茶的制作技艺,还潜心研究和恢复古代特别是唐代茶饼制作工艺,将这一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制茶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
近年来,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积极推广历史悠久的特色茶文化,将紫笋茶、传统制茶技艺、大唐贡茶院等特色品牌与乡村旅游结合,积极推动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2017年,郑福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郑福年把刚采摘下来的紫笋茶叶进行拣选、摊晾。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郑福年把紫笋茶青叶装入木桶放在传统灶头上蒸。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郑福年把蒸好的紫笋茶放在竹匾上,下面放置炭火,进行初步烘干。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郑福年把经过水蒸、烘干的紫笋茶放入石臼捣碎。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郑福年把捣碎的紫笋茶包进纱布,手工捶打压实。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院的茶艺师用古法将茶饼捣碎,准备煮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院的茶艺师用传统工具把茶饼碾成粉末,准备煮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院的茶艺师把碾碎后的茶粉倒入器皿煮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3日,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院的茶艺师按照传统工艺将茶粉、盐等放入水中搅拌并煮开,制成古法茶汤。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