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面条在洛阳人的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浆面条美味的终极密码是酸浆……”连日来,一则拍摄洛阳浆面条制作过程的微视频走红网络,视频展示了洛阳传统小吃——浆面条的制作过程,通过味觉记忆传递文化传承,被网友誉为“舌尖上的洛阳”。12月25日,大河报记者辗转联系到视频的制作者——洛阳偃师籍95后大学生张钊颖。
美食、技艺和手工艺视频三部曲致敬家乡
古朴的传统浆房,醇厚的绿豆浆,筋道滑溜的手擀面……记者看到,该视频将洛阳传统美食浆面条制作过程娓娓道来,让不少网友感慨:“馋哭了!”有人评价说“满满儿时的记忆”,“给碗肉片都不换”。更有不少外地网友好奇:为啥一碗朴素的面,能让这么多人“刷屏”?
“这也是我拍摄视频的初衷。”2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钊颖说,拍摄家乡美食和家乡文化,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水席和牡丹,洛阳有太多文化和自然的馈赠,值得被挖掘和关注。
22岁的张钊颖是洛阳偃师人,就读于福建龙岩学院广播电视专业,今年大四。因为龙岩离洛阳较远,所以她向同学和老师提起家乡,大家只知洛阳是古都,并不了解它的气质和魅力。把家乡洛阳用专业语言展示出来,是她自大一起便萌生的想法。
此次创作前,张钊颖本可以获得学校资助去拍摄客家文化,但想到即将离开学校,还未能把家乡洛阳展示给同学和老师,于是便背起设备,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张钊颖介绍,她的视频系列包含三部作品,每部成片5分钟,以汝阳刘毛笔、特技达人喜来乐和洛阳传统美食浆面条为窗口,展示了洛阳的传统美食、技艺和手工艺。
展示和发掘家乡洛阳文化气质和底蕴,是张钊颖的“初心”。起初,她也曾将视线放到龙门石窟、白马寺、天堂和明堂等被人熟知的那些古迹。这些名气大、创作角度多元,现有的素材丰富。张钊颖告诉记者,她本可以取巧选择比较容易的拍摄主题,但想到自己拍摄的初衷,便“不走寻常路”,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当时是6月份,天气炎热,张钊颖背着22公斤的器材,用双脚丈量洛阳城四处“寻宝”,最终确定了拍摄主题:从传统美食、技艺和手工艺的小视角,传播洛阳文化的同时,展示现代生活中老手艺人的匠心和传承。
在洛邑古城内“泡”了一周时间,带着100G的拍摄素材,张钊颖回到了学校。确定结构,剪辑素材,耗时4个月打磨和修改,洛城三部曲终于出炉。
截至目前,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有近20万人次观看了洛城三部曲,视频中展示的传统工艺以及老洛阳人的“匠心”让网友折服。
传统技艺少人知95后大学生巧思推广
好吃,好看,好玩……说起拍摄经历,张钊颖说自己收获满满。
除了勾起看客馋虫的浆面条,张钊颖还展示了汝阳刘毛笔的制作工艺、特技达人喜来乐的演艺精彩瞬间。
三部曲之一《静拣轻毫》拍摄的是汝阳刘毛笔传承人刘建国师傅对古老技艺的传承。作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汝阳刘毛笔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北有汝阳刘,南有湖笔”的美誉。
一支小小的毛笔不起眼,却要经历128道工序。每一道,刘师傅都丝毫不敢懈怠。张钊颖告诉记者,看到跟头发丝一样细的笔毛在刘师傅手里翻转腾挪,最终成为质感满满的毛笔时,她被刘师傅的精湛技艺所震撼。耗时费力的刘毛笔,售价仅十元,这让张钊颖特别有感触。
因为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毛笔的销量锐减,这让张钊颖觉得非常可惜。如何让汝阳刘毛笔为更多人所知,更好地传承下去?她冥思苦想,希望能够拍出刘毛笔的“脉搏”,让观众与之共振。
洛城三部曲视频受热捧,这让张钊颖更有信心。日后,她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用年轻人的视角,抓住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需求,为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助力。
拍摄过程“零障碍”洛阳有深度更有温度
视频的制作过程中,最令张钊颖感怀的,是洛阳人的热情。为了帮这个小妮子完成心愿,拍摄中需办理的各种手续,相关部门都开了绿灯。
“同学和老师听说我的经历,都直呼‘不可能’。”张钊颖说,做微视频最难的,不是选题、结构和拍摄过程,而是与拍摄对象及相关单位的沟通。她没有借助任何关系,“单枪匹马”便顺利完成,这多亏了洛阳老乡的热忱和帮助。
为了让张钊颖捕捉到精彩瞬间,拍摄对象不厌其烦,任她指挥。如果一次效果不好,就重来。整个拍摄过程,没有人问她收取任何费用。
张钊颖说,在拍摄特技达人喜来乐时,当得知她自己来拍洛阳的传统文化,豪爽的喜来乐还请她喝汽水,吃简餐,就是为了让她“能省一分钱是一分钱”。
这一切,让张钊颖更坚信当初的选择没有错。“炎夏中背着沉重的器材往返场地和旅社,经常一拍就是一整天,从头到尾都是一身汗,太阳帽都湿了。”张钊颖说,拍摄过程很艰辛,但一想到那么多人热情相助,便动力满满。
最后在素材的取用和剪辑过程中,张钊颖最想展示的,是有深度更有温度的洛阳气质。“希望看到视频后,有更多人来到洛阳,感知它的魅力。”张钊颖说。
关键词: 张钊颖 拍视频家乡“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