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3-04-06 11:30 来源:网摘 作者:综合报道
在2013年日内瓦车展上,记者对观致汽车董事长兼总裁郭谦先生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观致汽车董事长兼总裁郭谦』
郭谦:今天大家看了车,看了展台,对此有何印象,可以先跟我们分享分享。
记者:我感觉有两点:第一,该车在设计上更关注车用程序,首先是三厢里面直接设有一个iPhone的接口,发布时也重点对程序运用进行了介绍;第二,该车的很多部件,包括设计想法,可能更贴近大众的体系。
记者:先前在上海看车时,我感觉该车不很抢眼,但如今仔细品味,该车还是有其独特的部分,前脸的设计给我的印象比较深,既保持了一定的个性,又符合大众审美。其次发布会现场有来自海内外的媒体,说明该车还是很受关注的。
记者:第一次接触该车时,是在北京进行实拍,当时感觉还不错,印象最深的就是尾灯的设计,特别像五系的感觉。观致以后会否有一个具体定位,是走商务化的定位还是有其他打算?
郭谦: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买这款车吗?
记者:我觉得还得看价格。
郭谦:你期望的价格区间是怎样的?
记者:现在中国这种紧凑型车比较普遍,竞争很激烈,我觉得在十五万左右。
郭谦:照中国的说法,我们应该是划分为A级车,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是其他国际品牌的A级车。我们希望通过认真做好工作,让大家认可这款车,愿意花不低于其他的A级车的价钱来买这款车,这是我们最希望的。让消费者花更多的钱去购买一个新品牌,那也有点儿不现实。一般来说,一个刚上线的新品牌,价格便宜一点也是应该的,当然如果我们工作做得好,大家觉得值,愿意付不比别家便宜的价钱,这也是我们希望的。
记者:您说该车的目标跟A级别车相比,那么是跟自主品牌的A级车比,还是跟合资品牌的A级车比?
郭谦:和国外品牌比,我们是大众化品牌,属于大众、福特、通用、丰田、现代这一类型,不属于直接跟奥迪、宝马比较的。
记者:我问两个您不爱听的问题。既然中国是观致最大的市场,为什么选择在日内瓦公开?
郭谦:作为一个中国的汽车企业,来到这儿,如果得到的结果还是“果然是中国企业,就是不行。”那就证明我们失败了。我们所有人希望把我们的车带到欧洲去,放到我们欧洲同事面前,我们还是有面子的。我们就是把车拿到日内瓦来接受日内瓦媒体的挑剔,所以我们选择在日内瓦公开。
记者:您请了很多方面的专家,其中涉及到大概九个品牌和很多很强的团队。像小时候听过的天鹅和马格拉夫寓言一样,您觉得他们一定能形成一个合力吗?
郭谦:我认为即便他们在原来成熟公司里开发车,能用这样的速度把车开发到这样的程度,也不算差了,所以我觉得如果他们没形成合力,就不会有这款车的产生。
记者:不算差是什么意思?
郭谦:就进度方面而言,我们开发这款车的进度,不亚于国外企业开发一个车的进度。但是,这是以这个企业各方面成熟程度差不多为前提的。就是说如果处在我们这样的条件,在他们原来的企业是无法开发出车来的,就算能,也肯定达不到这个进度,这是他们公认的。
记者:正如您刚刚提到的这么多不同的问题,我想请问,这些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家的加入,会不会影响整个品牌的定位,我们是开发自己的车,还是吸取各个品牌的特点和因素,进行混搭?
郭谦:我们一定是要开发自己的车,今天这款车,在大家看来,是不是四不像的一个车?我个人觉得,这个车和任何其他的A级别车放到一起,都不会让我们的老外同事在他们的同事面前丢面子。
记者:现在,我觉得我对这个产品已经有足够的信心,但是,观致将来将如何提高品牌的溢价能力?
郭谦:我觉得品牌的基础是产品本身,不能依靠宣传决定它的好坏,而应该关注产品本身的好坏。我记得我有一次在秀水街上买了几件衬衫,回去我父亲把我批评了一顿,说你花这么贵的钱买这么个衬衫干什么?为什么他觉得贵呢,因为他就是觉得那个商标是贵的,那都好多年前的事儿了。我之所以提这件事,是想说如果用户都像我老爹看衬衫一样,那么他们是不能识别好坏的,那你也用不着做好的东西给他,而如果用户能从这个面料、色泽和做工的细致程度,到颜色、样式等各方面进行审视,说明他们是能够识别这个衬衫的好坏的。
如果用户能识别产品好坏,他就会明白产品的价格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我们要相信用户是客观的。如果用户都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那当然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生产好的产品,也没有必要去策划什么好产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高效率,但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好坏,这就是我们这次请大家来,而且一定要到日内瓦来的原因,我们希望请所有西方的公众和媒体一起来看来检验,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产品。
记者:我想问您一个细节性的问题,因为我们财经媒体写稿子需要这样的细节,请问阿丹先生看了这款车,有何评价?
郭谦:我觉得现在对这位老先生来讲,这件事情已变成他的事业,他不断的来看,感觉这个事业越来越有挑战,越来越有发展,现在他看到了希望,认为它可能真的会发展成为一个不错的汽车品牌。所以这位老先生是蛮兴奋的。
记者:我们知道其实今天尹总也来了。因为你们将来的市场定位不只是中国,也有欧洲市场,他觉得相较于其他的品牌,有没有自己的一些期待呢?
郭谦:我们现在都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看好这件事情的发展。
记者:上午跟尹总聊天的时候,我问他对这件事情是期待多于压力,还是压力多于期待。他说他显然是期待多于压力。他说宝马的一个经销商开了我们的车,感觉性能和舒适度方面跟宝马的车类似。当然这是他讲的,不知道那个经销商出于什么目的,但这起码说明,咱们的产品确实在质量、品质、舒适度方面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准。
郭谦:我现在不告诉你,因为我们是不需要经销商来开这个车来进行评价的。全世界最优秀的性能评价,这才是尺子。一年半以前,在大家的呼吁下,我们第一个做性能的样车刚刚做出来,就去跑性能实验,回来后他告诉我们说性能跑完挺好,我开玩笑似的问有没有宝马的性能好,他说没有宝马的好。我又举了另外一个国外的车,问有没有那个车好,他说我们这台车比那个车好,如果我们以后生产的车都达到这个车的水平,我们这个平台的性能比那个好。
记者: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你们对这款车的整体定位还不是特别的明确,我们只知道它价位一般。还有就是它是一个自主品牌,感觉上,用户会比较低端,而如果我们买大众、丰田等,则会稍微高端一些。
郭谦:我是觉得今天我们已经做出来产品,就让产品来说话。所以你们不需要问我们在想什么,我们想的已经通过这个产品来表达出来了,这个就是我们想的。
记者:但是中国的消费者,一般比较看重两点,一是价格,一是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刚听您的意思,似乎是不愿意降低价格定位,那么作为一个新的品牌,如何让消费者接受现在这个价格,诚然如您所说的客户认可就有品牌,但是你怎么让第一批客户来接受?
郭谦:我觉得作为一个新的品牌,这是一个客观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到日内瓦来的原因。如何取得客户的信任是整个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邀请最挑剔的客户来进行评论,我们把车送到西方,请西方的客户予以评论。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当然我也相信,对于广大客户来讲,一定需要这样一个传播过程,那么我们要去挑一些典型的、最挑剔的、最有代表性的客户来对这个产品做出评价。
记者:也希望国内客户把他当成一个欧洲品牌?
郭谦:我们是国际化的品牌。
记者:就未来市场比重来讲,欧洲市场能占多少?
郭谦:初期的时候,肯定是重点发展中国市场。我估计大部分还是会在中国,不会在国外。
记者:预计能够接受这种新品牌的客户群有哪些?
观致:现在我觉得从中国的情况看,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用户对新品牌的接受程度是最高的,而品牌忠诚度是最低的,比较容易接受新的品牌。从市场分析的角度来讲,年轻人可能更容易接受新品牌。当然我觉得这一切以该品牌的好坏为基础,产品的好坏是一切的基础。我觉得你刚才的问题很客观,就是大家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我们还需要进行这方面的营销。
记者:郭总,我看现在咱们这车的轴距大概是2690毫米。现在应该叫越级紧凑型车,比如速腾。从销量来看,因为是合资品牌,速腾销量比较高,一个月销量达到一万三四。就品牌累积方面来讲,我的想法是,达到量化的程度才能完成品牌的质变,就是说我们才能期待他能够实现未来的预期销量,然后才能实现咱们品牌?
郭谦:实就像你刚才所提到的这个问题,它是不能够用准确的用公式推算出来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当然我们也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在几款车上市之后,能够达到几十万辆的这样的产量,来实现扩大品牌规模的这样一个任务,这是我们的愿望,但是市场认识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记者:郭总,您刚才那句话,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说我们这两款概念车也会在国内进行生产吗?
郭谦:我们没有国外工厂,只有国内工厂。
记者:我们先前有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消费者都特别喜欢旅行版,而我们之前对马六的一个旅行版的报道,也很受大家关注,我也希望您能早日把旅行版带到国内市场。
郭谦:我们现在有计划,接下来大概每半年到一年,我们就会推出一款新的车型。
记者:郭总,我有两个问题,就是发展一个新生品牌,除了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和压力,还需要面对包括市场和品牌推广的压力,以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最近收到的奥迪方面的投诉。作为一个新生品牌,难免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我想了解一下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或者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过程?
郭谦:我觉得咱们能不能把这个问题再拉开一点儿,来谈谈我们中国汽车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发展中国的汽车企业,使其能达到世界水平,这才是我们大家工作的目标。如果说这是你的目标,你认为你能绕过中间的这个结点吗?如果这个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一定要达到这个国际水平,那么观致今天面临的一切困境与挑战,都是我们需要去面对的。
关于这一点,外国媒体的评论就比较简单,他们说,如果中国有一家企业能够达到国际水平的话,那首先就是观致。这是国外媒体这几天通过比较得出的一致结果。当然,外国媒体也没有说观致未来一定会取得什么成就,但是他们说,如果你采取措施克服这些结点,而且好像有能够克服这些结点的迹象,那么他看好你,所以他们说如果能够看到一家中国企业能够成功的话,那就是观致了。如果你还没有表现出来非要克服这些结点的意思,那么即便你今天还有很好的运气,对于外国媒体来讲,他也不会看好你。
记者:郭总,回到这个案件本身,如今案件结果已经出来了,观致胜诉了,那么您认为这起案件是否是奥迪示威的一个举动,是欺负中国企业的一种表现?
郭谦:我觉得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商标进行一些保护措施,而这个商标呢,有的时候在有一些地方,大家在选择商标名称的时候,可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好的名字大家都叫得上口的名字谁都愿意选,其实这种磕碰也是属于难免。最后大家都是按照法律程序好解决。
记者:咱们胜诉了,以后观致 3 轿车最后量产会叫 GQ3 吗?
郭谦:我们是在瑞士法庭胜诉,但瑞士法庭只管瑞士,你不能只在瑞士范围内使用这个名称,所以说这还不能算是最后的结局。
记者:刚才也说中国企业的发展其实都是阶段性,现在好多中国企业都在研发对标车型,我想请问,观致当时研发时有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方便透露下,咱们当时有要说把谁打倒吗?
郭谦:必须有,这是产品开发的第一个必要阶段。我们不是说要把谁打倒,当时,我们选出几个A级车代表车型,然后几个人都去驾驶,一点一点的体验驾驶各种车型的感觉,噪音是什么样的,各种车踩油门时的不同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我们对用户的理解,同时明确定义了该车在各个纬度上驾驶的感觉。
记者:吸取了更多合成的经验?
郭谦:我觉得经验,就是看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然后总结出你想要生产的产品。就像做衣服一样,没有什么高超的技术,但是不同的人做出来的衣服就是不一样。他做的衣服就是能卖,我做的衣服就卖不出去。他做的衣服可以卖五千块钱一件,我做的衣服就卖五百块钱一件。结果我一看,认为他面料比我用得好,我也用好面料,用完好面料可能卖到两千块钱了,但还是卖不到五千块钱。不是谁做衣服都可以卖到你愿意那个价钱。这就定义了这个过程,即观察别人的衣服的特色,然后定义我的衣服是什么特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扣子到我这儿做,领子到他那做,不是这么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整体,最后定义下来。
记者:刚才讲到了中国汽车业的长期目标,那么未来三五年您的目标是什么?
郭谦:现在观致的阶段性目标已经比较具体。我们第一个阶段目标,即完成企业构架,打通企业技术流程的目标已经算是完成了,标志就是我们现在能够把车造出来,通过全世界所有必要的检验,这个工作已基本完成。三年前我们还在问自己,能不能做出一个车来,施可先生来的时候,我直接问过他这个问题,我问他相信不相信我们能把车做出来,如果你不相信就别来。当时我们什么也没有,就说要开发车,这可能吗?当时他在宝马工作,我跟他说你没有必要撇家舍业到这儿来折腾,你拿着宝马工资安安稳稳,过两天这个企业要是破产了,你还拿谁的工资,这些都是我的原话。我说你相不相信,我们能够把这个事情做成,他说我相信,他来了六个月之后,我又问了他一次,我说你来了六个月了,你还相不相信我们这事儿能做成,你要不相信,咱们赶紧想办法。他说我觉得没问题,他相信这个事情是能做下去的,所以到现在,我觉得我们的技术流程打通了。
我们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开发车,将其带到日内瓦,并且让西方公众和媒体挑不出毛病,能够得到不少的好评。我觉得这一条就算是过去了。我们可以接着策划下一步,就是推出一个个新车型,开发一个个的平台,我觉得大的方向已经确定,路径算是打通了,接下来的困难,最多就是花多少时间获得用户的理解和支持,三年前或者一年前我们没有具体的产品让用户去理解,而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有的就是这个东西,花多少时间让用户理解,我觉得困难再大也无非就大到这种程度。
记者:工厂计划产量是多少?
郭谦:我们第一期工厂的初始产量是十五万辆,最大可以达到四十五万辆。
记者:换一个方式说,我们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比如说这款车的设计之前规划了几年,才能得以生产,然后面向公众,有没有下一步的规划,还需要多少年,我们能达到一个规模化的生产,能够达到一个运营正常化的水平?
郭谦:我们每半年到一年要再推出一个车型,这里已经摆着一个三厢的轿车,然后还有一个两厢的Cross,下边还有一个SUV,这样一个平台三年左右就会推出五款车。
记者:郭总,我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这个国际化公司的运营方面。我之前有听说石清仁先生本来是有一个很大的办公室,但是他为了方便跟您沟通,搬到隔壁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办公室,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很乐于跟您这样的中方管理层保持沟通。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中外文化发生冲突,包括你们产生分歧的时候是怎样解决的,你们是跟奥迪一样,实行中外一把手体制,还是说您代表中方拍板儿?
郭谦:我们是一个企业,在企业内部没有中方外方。原则上讲,大家的企业愿景,目标是一样的,逻辑思维是也一样的。大家都是按照国际化的方式来管理企业,而且我们期望服务的目标客户也是一样的。只要这个企业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企业内部人员的理念是一致的,他们是不会产生大的分歧的。我们会在内部倡导团队合作,在选人的时候,都会选择看上去就是一个比较友善的人,尽管他有可能一句话没说。这就是我们选人的标准。我们不会选那种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且举出一大堆道理来,无法沟通的人。
我们倡导这样一种文化,首先就是大家方向基本一致,不会没完没了争吵。第二就是在文化导向上,我们鼓励倡导大家互相合作和沟通。我觉得这个企业有一个特点,大家都是撇家舍业来的,所以在这个企业内部没有个人利益,没有部门利益。
记者:施可先生,您加入观致的原因是什么?
施可:第一点就是这是个很棒的机会,在汽车产业当中,加入一个新兴的企业, 生产出一个完全全新的汽车,这种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二个,我觉得可以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开始创造,重新定义所有的程序、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过程,这在以前的公司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你必须被动接受别人给你安排好的事情,之前的程序方法是怎样的就怎样做。让人兴奋的是在这个公司就算从零开始也能够达到这个国际的标准,本身就是代表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个很好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个人的满足。
我们的领导和前辈的目标都很一致,没有不同的见解,都可以达成共识,公司不会有不同的方向,大家都很有干劲。观致就像郭总说的那样,有创业家的精神,大家来自不同的公司,但都把观致当成自己的公司,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创造,所以每个人都有创业家的精神。
记者:您对观致的信心来自哪里?
施可:在加入观致之前,我和郭总、Volker 也会经常沟通。尽管有时,郭总或 Volker 的回答会让人难以置信,甚至是不现实的,但是直觉告诉我观致可以成功做到。加入这个公司在个人和工作两个层面上都非常有意义:个人层面上,观致把我个人的生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工作层面上,从零开始创造这个公司,把公司带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我觉得我的信心来源于此。
记者:您觉得观致的车能打多少分?你做这部车之前,肯定对它有一个自己的预期,跟期望值相比能打多少分呢?
施可:可以打九十分到九十五分。一旦把观致的车的 DNA 定下来之后,下一步就是定一些技术的标准和参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完成的这部车,已经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的达标率。还有对标也很重要,但是仅仅做对标,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只是实际标车的一个翻版。所以就像刚才说的,观致要先制定出自己的 DNA,再做对标,这样才知道接下来想做的车应该通过对标挑出哪些是你要的,哪些是你不要的。
记者:从一个工程人员的角度,您认为观致汽车的 DNA 是什么?
施可:我们一开始就定义了三个很基本的观致的DNA。第一就是质量,一定要做到高标准;第二就是造型和外观,外观很难做,因为我们是面向全球的市场,外观要得到全球的认可并不容易;第三个就是要做到用户操作起来很容易上手,不需要一本厚厚的说明书才能够找到答案。这体现在我们所说的 HMI 人机交互的界面。人机交互系统在观致的车里面随处可见,无论是从按钮、旋钮、背光还是大的车载娱乐系统,或者更小的细节上面,无处不体现出人机交互的易操作性以及我们对 HMI 的重视,同时兼顾安全性,燃油机体系。如果想在全球的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两样东西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在中国市场得到成功。
记者:介绍一下这款车的发动机?
施可:自然吸气发动机输出功率为93千瓦(125马力),最大扭矩为155牛米,油耗为 6.5 L/100km;涡轮增压发动机输出功率为115千瓦(155马力),最大扭矩为210牛米,油耗为 6.7 L/100km。
责任编辑: 汪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