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看车 >导购 > 对比推荐 > 烁凤娇龙 对比宝马335i/英菲尼迪G37 S

烁凤娇龙 对比宝马335i/英菲尼迪G37 S

大家车网 2009-09-16 11:16 来源:汽车族 作者:王疆

宝马335iVS英菲尼迪G37 S(下)

  由于雨水和雾气,路面有些湿滑,我们在电子稳定程序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驾驶着。实际上,两车都拥有绝佳的抓地效果(轮胎同为普利司通Potenza RE050As),驾驶平稳顺畅,虽然稳定程序不时介入,但波及节气门的调整非常有限,动力输出始终未受到影响。在这里G37 S的表现尤其值得表扬,转向得心应手,过弯时姿态干净利落,感觉胸有成竹。

他的4轮主动转向系统并没有给人留下直观的感受,转向比的调节和后轮随动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但我们猜测这个系统肯定对车身的平衡性有很大贡献,因为G37 S的前后车重比仅为54/46,并不完美(335i为51/49),但他在湿滑多弯路段中的平稳表现却丝毫不亚于335i。

英菲尼迪为这款Coupe设定的运动模式与宝马也有一拼,当处于节气门全开的加速状态时,变速器中的控制电脑会硬性将挡位“挽留”在较低的一个,以保证峰值扭矩的持续输出;当制动或减速入弯时,节气门会主动“振荡”调整使发动机到达与低挡位相适应的转速,从而使发动机制动效果得到加强且整体制动表现更为线性。当然,不管是否选择运动模式,如果自诩为高手,你尽可运用换挡拨片来完成手动换挡,但车速并不一定会因此变得更快。

  宝马335i的自然转向(非主动式)机构感觉很轻,但在准确和灵敏性上与对手如出一辙。我们认为两款Coupe的操控都很优秀,至少在制动和过弯这两个环节上可以下此定论。335i的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偶尔会产生轻微的“爆冲”,即动力突然加强超乎驾驶者预料,而且由于液力变扭器锁止,此时的动态瞬变响应会更加强列。

此外,由于335i没有配备机械限滑装置(这在G37上为标准配备),所以两方面综合下来,在雨天过弯时这辆宝马的D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会频繁跳出来进行干预,即使轻踩油门情况也是如此。335i的变速器齿比间隙较小,加速平稳有力,但他的运动模式似乎没有G37 S凶悍,因此当我们在河谷中狂飙时,明显感觉他的手动拨片来得要更痛快一些。

  当我们交替驾驶着两款Coupe在河谷中开了数圈之后,筋疲力尽之余,我们总结了三点:第一,两车谁也无法真正甩开对手;第二,操控上谁都占不到太多便宜;第三,这辆335i的机油温度不经意间便达到了137℃(到160℃发动机就会自动熄火)。在一个只有23℃并且细雨蒙蒙的上午试驾这款车,如此高的温度真有点说不过去。当然,由于我们的试车路线包括了太多的高难度慢速弯道,双涡轮增压器不停地工作,因此油温偏高也很正常,加装机油冷却器无疑会大有裨益。宝马方面已表示随着335i手挡运动版的不日推出,这一问题将很快得到彻底解决。

  最后我们在一条直线跑道上进行了一系列加速对比。尽管G37 S在重量功率比上有百分之五的优势,但“缜密”的变速齿比使335i最终取得了优势,在0至96公里/小时加速测试中,335i领先了0.3秒(5.1秒),在400米加速测试中,同样领先了0.3秒(13.7秒),撞线速度超出G37 S近5公里/小时。

两车的制动距离和横向加速度成绩打成了平手,在连续制动测试中,两车由96公里/小时到完全静止都只用了33.5米,且均无明显衰减,横向加速度为0.84g 比 0.83g,宝马对英菲尼迪。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对比英菲尼迪最终输得很惨,即两车的燃油经济性水平。一天640公里的完全试驾综合计算结果为,G37 S百公里油耗12.8升,比车重略轻、排量稍小的335i多了整整2升。

  

共 3 条3/3首页 上一页 1 23下一页末页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