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打着帮逾期信用卡持卡人解决债务难题口号的“停息挂账”中介,背后深藏着一条分工明确的圈钱敛财产业链。中介利用负债者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披着一个个看似正常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马甲,以“代理”模式发展下线疯狂敛财,干扰信用卡业务市场正常秩序。
最近一段时间,“停息挂账”的广告充斥着各大贷款群和借贷论坛。一位每天在几个贷款群循环发“100%实现停息挂账,各大银行均可操作”“别再逾期了,帮你减免违约金”等广告信息的“债务咨询师”告诉新金融记者,“停息挂账”就是把信用卡账单总额重新分配,按照分期方案按月还款。比如,5万元的欠款可以分为15期归还。期间不再增长利息和违约金,也不会再被催收。
事实上,《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确认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且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因此,中介所谓的“停息挂账”事实上是银行正常的“个性化分期”业务。但这一项正常的银行业务,多位“停息挂账”中介却表示,没有他们的参与,客户个人自行跟银行协商成功率基本为零。
新金融记者深入调查采访发现,这些打着帮逾期信用卡持卡人解决债务难题口号的“停息挂账”中介,背后深藏着一条分工明确的圈钱敛财产业链。中介利用负债者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披着一个个看似正常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马甲,以“代理”模式发展下线疯狂敛财,干扰信用卡业务市场正常秩序。
教授专业话术
在百度搜索“停息挂账”,就会出来一些标记“律师事务所”或“网络科技公司”的广告链接。点击进去,大多要求扫码移步微信咨询。记者添加了一个自称“已协助6000余人停息挂账成功”的微信,该公司客服表示,“国有银行最难协商,其次是地方性银行。一般个人去协商基本不予受理,但由我们法务参与协商,几乎100%的成功率。”随后,该客服要求新金融记者提供身份证照片以及逾期的信用卡号和密码。
据介绍,“停息挂账”服务一般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口价”,800元—2000元不等,这种需要负债者出面与银行接触。“停息挂账”中介负责提供背后的技术和资料支持。一般的流程是,负债者给银行打电话表明自己还款困难,并综合自己的还款能力和银行协商分期还款。之后,银行会进行电话回访。在这个环节,负债者需要按照中介提供的“专业话术”回复,最后和银行签订还款方案。“个人协商的难点就在于电话回访。银行会谈到逾期理由,一般去医院开具病历比较好用。因为碍于隐私要求,银行一般不会去医院调取病历。这些银行在回访中会涉及的信息,我们都会教给你怎样回答。”前述“停息挂账”公司客服说。
而另一种“停息挂账”的方式是“全包”。只要负债者按中介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后续的协商事宜不必亲自参与。一位提供“全包”服务的中介表示,这类委托协商多是通过法务处理,公司主要通过法律途径介入跟银行进行协商。
相比于“一口价”形式,“全包”的价格也高一些。一位“停息挂账”中介给新金融记者的报价称:费用为欠款总额的6%,前期先付1000元,剩下的事成后结算。一般情况下,一周能办理下来,加急的话要加收500元加急费,大概3天就能办理下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包”的形式需要客户提供电话卡,由“停息挂账”中介代客户与银行协商。
披着马甲的“法务”
不少提供“停息挂账”服务的公司背后都有反催收的影子。一位圈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所谓办理“停息挂账”其实就是反催收团队惯用的伎俩。“他们向当地银保监局递交持卡人的申请和投诉函,一般到了监管部门,银行大多会主动给客户打电话调和。”该人士称。
新金融记者注意到,一些从事“停息挂账”业务的中介同时也在从事“征信修复”业务。“根据征信报告定制修复方案,不成功不收取任何费用”“修复征信,800-2000元价格不等”,一位经常在借贷群发布“停息挂账”中介也常在群里发布这样的“征信修复”广告。据他介绍,“修复征信”与“停息挂账”套路如出一辙,都是向银行施压。“我们会代替用户向银行发起申诉,直至银行同意并联系征信中心进行数据更新,撤销原有的逾期记录。”据该中介介绍,从事“征信修复”业务的中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稍有规模的公司,有的则是以报低价抢占市场的个人工作室或骗子公司。小工作室接单处理话术基本是统一的,一般只能处理些简单的信用卡逾期、网贷逾期。
据该中介介绍,为了扩展客源,“停息挂账”公司通过很多渠道发展代理,一层一层的下线资源使这个群体越滚越大。“代理就是帮我们找客户,找一个客户能得到一定的报酬。”一位中介直言,事实上银行并没有“停息挂账”业务,但一大批中介之所以能靠此生存,就是利用了银行与客户间信息不对称,大多数逾期客户对银行信用卡逾期的政策、业务以及投诉流程并不了解。
事实上,银行很愿意与客户直接沟通,如果客户确实存在资金周转的情况,银行大多会和客户协调。但这些第三方公司有偿服务的介入,干扰了信用卡业务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会使客户陷入风险之中。业内人士认为,要想杜绝这种现象,需要银行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法律合规流程,堵住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