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厂商动态 > 三一重工“失重” 野蛮扩张后裁员自救?

三一重工“失重” 野蛮扩张后裁员自救?

大家车网 2012-07-25 15:33 来源:网摘 作者:

三一重工“失重” 野蛮扩张后裁员自救?(1)

[导读]一向以天才形象示人的中国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要为扩张埋单了。梁稳根提交了一份自我修正报告——裁员。

野蛮生长之后,一向以天才形象示人的中国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要为扩张埋单了。昔日中国首富制造者梁稳根提交了一份自我修正报告——裁员,但更大的危险或在于涟漪效应,他是否能经受考验?

他每月拿着6000多元的工资,盘算着未来十年购房买车的计划。相比两年前做小买卖的经历,他对自己在常德市三一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德三一机械)的油漆工工作还是相当满意的。

但今年这个时候,大麻烦来了。6月24日,杨康被通知三天内必须离职。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其他49人。

无独有偶。7月5日,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因为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沈阳、昆山、常德三地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的相关企业。

激烈的一幕发生在沈阳。7月6日中午,沈阳三一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三一重装)的100多名员工,到沈阳市信访局上访,他们认为遭遇到了所在单位的变相裁员。两天前,他们一度从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堵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前,等待公司领导答复“被优化”的通知。

沉重的气氛一度蔓延至网上。在三一重工三个内部员工QQ群里,“你被裁了吗”、“工资什么时候发啊”,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而在网络上,早已出现各种发泄不满的帖子。

多家媒体称,此次三一重工的裁员仅工程师就涉及800多名。其中,沈阳三一重装200人、三一重机(上海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300人、三一集团泵送事业部300多人。这还不包括一线工人和其他三一重工子公司的裁员数据。三一重工裁员幅度高达30%。

现实比想象的还要冷酷。7月14日,有报道称,一度炙手可热的三一张家口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已就地解散,全公司仅剩4人。三一重工四年来在风电业务投入超过31亿元,远超收购“大象”普茨迈斯特的金额,市场份额却只有1%。据传该公司有多位高管因为制定战略出现失误,被集团通告降职处分。《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多次联系三一重工,但截至发稿未见其官方回复。

到了紧要关头了。这是自1994年以来,经过18年令人眩晕的高速发展后,这家国内市值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所遇到最为严重的问题。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关三一重工变相裁员的传闻了。今年2月中下旬,有媒体就报道了三一重工开始进行新的工资改革方案,最大降幅达到60%。当时就传出三一重工开始有计划裁员30%的消息,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颇为反讽的是,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只领1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承诺对员工不裁员、不减薪。

势能的迅速转换背后隐含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巨大变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一路凯歌,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在最近十年保持着50%左右的年增长率。但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发展速度呈逐级下降态势。

不幸的是,在这个行业里三一重工第一个结结实实地摔回了地面。

但三一重工并不认可裁员的说法。7月4日,三一重工执行总裁易小刚就裁员问题接受媒体采访称“绝无此事”。7月6日,三一集团总裁兼董事唐修国表示被裁人员都是考核不及格。本刊记者在北京、沈阳、长沙、常德和昆山等多个三一产业园员工了解到,三一重工对裁员的统一口径是“人员结构优化”。

事实上,裁员也是无奈之举。从近两年三一重工的财务状况来看,其经济运行并不健康。2011年,三一重工营业收入507.76亿元,但应收账款却高达113.05亿元,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97.36%,2012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值增长到了201.23亿元。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告诉本刊记者:“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应收账款高一些不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如果经济出现转折点或者出现一些问题,大量的应收账款就会迅速转换成坏账,会对资金链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他表示,如果想要降低成本或者说想要降低现金支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裁员,其他的办法很难迅速回笼资金。

但本刊记者在采访了数位知情人士后独家获悉,本次裁员的影响面远不止于此。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先于三一重工开始裁员的是其各地的代理商,有的代理商甚至自身难保。最典型的案例是,三一挖掘机海南代理商已经倒闭,而三一挖掘机也暂时宣告退出海南市场。

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将进攻性营销运用到极致,甚至在其《作战指导书》中运用令人咋舌的“国骂”理念的三一重工营销模式,在达到一个峰值后,进入自我修正的阶段。

遭到诟病的还有其管理模式。据已离职的三一重工分公司的中层郭学军(化名)对本刊记者说:“三一重工的管理模式非常先进,但却面临至少两个现实的难题。”他认为,当新员工逐渐成为已具备一定技能的老员工之后,其纵向上升(被提拔)的意愿与稀缺的中高层职位产生悬殊差距。另外,横向调动通道不够通畅,比如从技术工转为管理人员、部门间调动、分公司间的流动等。

不过,就此认为三一重工进入一个拐点,也确实有些危言耸听。需要提醒的是,裁员不是噩梦,放缓也不是坏事,现在到了反思过去那种几乎上瘾的规模化扩张的时候了。

“优化名单”

7月13日,在经历了变相裁员以及紧急灭火的处理之后,三一重工“裁员门”仍然余波未了。

在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一大道东端的三一产业园大门口,车间工人刘永锐(化名)向本刊记者表示,他现在仍然担心自己的前途。以至于像他这样一位基层员工也开始关注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并对三一集团上市主体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存货如数家珍。他认为,“如果连这些都不清楚,哪天被炒鱿鱼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前,同在长沙的宁乡产业园也经过一次裁员风波。7月3日,该园中的三一重工汽车起重机研究院通过各下属所负责人,通知2011年加入的近30名员工,需在7月底离开公司,这几乎是2011年新进员工比例的四分之三。

相对于沈阳、上海等地,这里并没有出现因裁员导致的冲突。据被裁员工反映,三一重工给被裁员工留有了一个月时间缓冲期找新工作,并主动赔付被裁员工一个月工资,宿舍也能让他们一直住到8月底。但毕业于西南某大学的陈泽兴(化名)向本刊记者表示,三一重工这么做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跟他们签了三年合同期。现在刚工作一年就被裁掉,已经过了招聘高峰期,此时找工作就很难了。

1 2 3 4 5上一页下一页

共 5 条1/5首页上一页1 2 3 4 5 下一页 末页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