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用车 >保养 > 养车心得 > 底盘养护 > 中国轮胎业:成长的烦恼

中国轮胎业:成长的烦恼

大家车网 2012-06-15 17:22 来源:中维汽车网 作者:

中国轮胎业:成长的烦恼

    全球四大 轮胎 巨头之一的德国大陆集团近日称,将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其在中国的第一家 轮胎 生产工厂。至此,全球十大 轮胎 制造商全部进驻中国设立他们的合资或独资企业。

    显然,中国已成为世界 轮胎 制造集中地之一。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有大小 轮胎 企业370多家?不包括规模极小的企业?,2006年产量达到4.3319亿条,较2005年增长15%,是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 轮胎 生产国。

    然而,与之相对的,中国 轮胎 企业生产的 轮胎 在档次、质量、企业生产规模上与美、日、韩等 轮胎 强国相比都相形见绌。究竟为何我国的 轮胎 生产只有量的增长,而缺少质的飞跃呢?

    外资品牌垄断高端市场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与其相关的行业和市场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而汽车 轮胎 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零部件,不仅担负着承载、滚动的作用,而且通过其花纹块与路面产生的磨擦力,成为汽车驱动、制动和转向的直接执行者。

    因此, 轮胎 作为一种重要的零部件和需要经常更换的消耗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尤为激烈。

    近年来,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 轮胎 品牌纷纷在我国登陆,其中不少品牌 轮胎 还在我国开设了专卖店或专营柜,而国内高档 轮胎 市场几乎全部被外国产品所垄断。

    10月29日,德国大陆集团又宣布即将在中国建立工厂,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为1.5亿欧元,新工厂将于2008年年中动工,并于2010年年初正式投入生产,新工厂预计达到年产 轮胎 400万条的规模。据介绍,该工厂将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主要负责生产大陆集团旗下高档品牌“马牌”超高性能 轮胎 。

    很明显,马牌的进入依然是瞄准了中国的高档 轮胎 市场。然而,“对于高档 轮胎 市场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主要是因为400万条的产能,占总产量的比例不是很大。单是韩泰 轮胎 在中国的产能目前就已达到2000万条以上。”中国橡胶工业协会 轮胎 分会的一位专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他表示,目前,中国中高档 轮胎 市场,特别是高档 轮胎 市场几乎都被外资品牌所垄断。中国的本土品牌,比如山东的三角牌 轮胎 虽然也能生产一部分高档产品,但是产量与外资品牌相比却非常少。从整个中国的 轮胎 市场来看,目前,外资企业生产的 轮胎 占据了70%的轿车 轮胎 份额。然而,有一点不可否认,“外国高档品牌的进入对带动整个中国 轮胎 品牌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本土品牌亟待“质的飞跃”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 轮胎 市场是处于快速成长期。有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 轮胎 行业工业总产值为1343亿元,同比增长24.24%;2007年上半年 轮胎 行业工业总产值为801亿元,同比增长25.96%。

    此外,2006年我国 轮胎 外胎产量为4.33亿条,同比增长14.98%;2007年前半年我国 轮胎 外胎产量为2.48亿条,同比增长23.43%。2006年我国子午线 轮胎 外胎产量为1.79亿条,同比增长26.73%;2007年1-6月我国子午线 轮胎 外胎产量同比增长38.24%。

    增长数据令人振奋,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2006年全年产量增长速度与2005年相比明显下滑9.53%。而行业利润为39亿元,也比2005年下降21.04%。

    从技术角度看,目前,世界 轮胎 市场已完成了从“斜交 轮胎 ”向“子午线 轮胎 ”的过渡,欧美的 轮胎 “子午化率”接近100%,世界 轮胎 市场的“子午化率”平均为90%以上,而我国的 轮胎 “子午化率”仅有50%。截至2006年底,外资及控股企业的子午胎产量已超过全国子午胎总产量的75%,中国 轮胎 企业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产量上都处于劣势。

    从企业本身的规模来讲,截至2006年底,我国有370多家 轮胎 生产企业,但是只有45家企业经过国家强制性 轮胎 资格认证(CCC),其它都是技术设备差的小企业。一位 轮胎 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国内企业多而散,没有形成集团规模,导致技术不集中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土品牌的出口数据虽然喜人,占总产量的35%以上,但是,出口产品多是一些附加值低的产品,而安全、节能、环保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相对较少。

    上述专家表示,与外资品牌相比,本土企业的优势在于对中国市场比较熟悉,产品设计更容易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另外,本土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存在优势。然而,这种优势随着外资品牌在中国不断建厂也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外资企业规模都比较大,容易实现规模效益。产量越高,相应的成本也就越低。”

    据了解,从2005年夏天到2006年夏天, 轮胎 行业项目扩建的投资就已超过9亿美元。最近4年间,投入 轮胎 行业的资金更是高达35亿美元。2007年各大 轮胎 企业仍在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 轮胎 行业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

    对此,上述中国橡胶工业协会 轮胎 分会的专家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虽然我国 轮胎 产能过大,但是这里面还存在结构上的问题,产能过大的产品是属于档次比较低的产品,这部分产品的社会需求正在逐渐萎缩。而实际情况是,真正需求比较大的产品,市场上仍是供不应求,甚至有些产品在国内仍没有办法生产。

    总体而言,中国已经跨入世界 轮胎 生产大国的行列,却并不是 轮胎 生产强国。对于本土品牌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少制造世界名牌的经济实力,缺少研究和开发费用,从而导致缺乏创名牌的物质基础;缺乏品牌和质量意识。此外,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不正当竞争问题。

    对于国内 轮胎 市场而言,不规范的营销市场是阻碍中国 轮胎 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内 轮胎 市场的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目前,占据国内 轮胎 市场的七成是轿车 轮胎 ,三成是卡车 轮胎 。国外 轮胎 企业主要生产轿车 轮胎 ,国内企业则主要生产卡车 轮胎 ,这使得国产 轮胎 本身的市场空间就比国外企业小很多。

    因此,业内专家指出,我国的 轮胎 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加大研发投入,创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研体系和机制。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此外,可以向国外大的 轮胎 企业学习,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本身的品牌意识,全力以赴树品牌创名牌,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扩大企业在海内外市场的影响力。(记者 王坤)

责任编辑: 许乐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