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达12.58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今年前3个月增速放缓了2.8个百分点。不过,这一增速是在去年同期27.1%高增速的背景下取得的。
中国外贸不仅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保持了增长,而且质量进一步提高。面对当前外贸企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多方面措施,中国外贸发展仍具强有力支撑,有韧劲有后劲。
多重因素影响外贸增速
今年前4个月,中国的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但出口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出口6.97万亿元,增长10.3%;进口5.61万亿元,增长5%;贸易顺差1.36万亿元,增加39.2%。
“与一季度相比,我国前4个月外贸同比增速出现一定回落,是受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内部来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出口占比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生产和物流受一定抑制,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了出口增长,加上去年的基数较高,外贸保持高速增长压力较大。从外部来看,受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等不确定性风险影响,尤其随着美国等货币政策转向,外需扩张动能减弱,对中国进出口的拉动减弱,再加上国际物流不畅和运价仍居高位令国际贸易受阻,综合抑制了中国外贸增长。
“随着‘宅经济’产品需求逐渐减少,且受去年超高基数影响,4月出口维持正增长实属不易。”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融冰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
作为反映国际贸易景气度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从3月中旬的2727点持续降至4月中旬的2031点,不到一个月降了696点,折射出国外市场需求的回落。多名外贸企业人士也向国际商报记者反映,今年以来,客户订单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萎缩,在手订单大多是去年年底签订的,目前订单生产多排至7月份,企业正在想方设法抢抓新订单。
增速放缓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外贸增长的质量和韧劲仍强。刘向东表示,从数据看,中国外贸增速虽面临下行压力,但贸易结构在持续优化,特别是一般贸易进出口维持较高增长且比重持续提升,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且比重提升。
多举措靠前发力稳外贸
“从目前形势看,二季度外贸形势仍然承压,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对于下一步走势,刘向东分析道,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虽然逐步向好,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对外贸的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同时,受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通货膨胀加剧等外部因素影响,短期内海外需求难以释放。
夏融冰也表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PMI数据看,4月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2.6%和41.6%,出现较大回落。叠加各地封控等影响,二季度外贸下行压力增大。
对于稳外贸的举措,夏融冰建议加大政策力度,主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重点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外贸政策的落实和储备,密切关注外贸形势变化,“一企一策”逐案推动解决,全力帮助中小微企业保订单、稳预期、拓市场。二是要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疏导物流运输堵点。三是持续推进外贸创新提质,发展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增强外贸竞争新优势。
刘向东也认为,稳外贸亟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除进一步落实并优化出口退税相关政策外,既要保障国内外贸领域生产流通稳定,有力有序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利用好便利跨境电商出口退换货政策,也要加快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措施落地见效,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境外展会。
“中国实现全年外贸保稳提质目标仍然有较好支撑。”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在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外贸进出口仍保持了增长,而且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7%,这表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与此同时,区域合作紧密、贸易多元共进的国际市场布局继续优化不仅可以提高中国外贸的活力和潜力,也可以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双边贸易持续增长。
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措施,这些措施涉及保订单、畅通物流和提高通关效率、出台跨境电商出口便利政策、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优化广交会等平台服务等诸多方面。对此,专家们建议,要尽快细化措施并抓好落地。
关键词: 多重因素影响外贸增速 外贸发展 外贸保稳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