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后接到自称“淘宝客服”电话,表示可以帮助退回问题商品、取消误开通会员等。然而,按照“客服”引导进行操作后,却被骗了上千甚至上万元不等……
5月9日,金融投资报记者从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简称:四川省消委)获悉,近期,有多名消费者反映遇到了“淘宝客服”陷阱。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类陷阱如何识别?又该如何防范相关套路?
“假客服”真诈骗
“对方能准确说出我的订单信息,所以就信了。”消费者李女士(化名)近期向四川省消委反映,自己在淘宝某药房旗舰店购买了隐形眼镜,过了一段时间就接到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称,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为自己办理了天猫铂金会员,如不取消会继续扣费。于是按照“客服”引导进行取消操作,过程中透露了银行卡号及验证码,最终卡内6.8万元被转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被“假客服”诈骗的还有成都市的张女士(化名)。张女士接到自称“淘宝客服”来电,称自己近期购买的化妆品存在质量问题,平台将联系商家进行三倍赔偿。同样因为对方能准确说出商品购买时间、价格等信息,张女士便信以为真。理赔过程中,“客服”称银行卡号错误,须先转一笔钱作为保证金以提高支付宝信用额度,承诺理赔结束后会原额退回,张女士便将5500元转到“客服”提供的银行卡,但迟迟没有退回。
层层圈套引人入局
四川省消委顾问律师、四川英特信律师事务所律师蒋雪萍提醒消费者,此类诈骗设置了层层圈套引人入局。一是身份陷阱,先将自己包装成售后客服人员,获取初步信任。二是信息陷阱,透露非法获得的消费订单以加深信任。三是利益陷阱,以“三倍赔偿”、“退款”等为名诱导操作。四是征信陷阱,遇到警惕性较高的受害人时,诈骗人员就以“影响征信”为由进行恐吓。
四川省消委认为,电商平台涉及用户量巨大、信息种类复杂,各平台、商家及快递企业都要当好信息保护的“守门人”,完善信息保护制度,以免消费者消费信息落入诈骗分子手中,造成财产损失。
同时,四川省消委提醒消费者,接到各类“客服”电话要多个“心眼”。不要轻信“理赔”、“退款”、“退订会员”、“包裹丢失赔偿”等说辞,立即联系电商平台或商家进行核实;不要透露银行卡号、验证码、账号登录及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不要点击来源不明链接,不要随意扫描付款二维码;不要脱离平台进行任何操作,如需退货退款,要通过电商平台办理。如果被骗导致财产损失,记下对方电话或邮箱地址等信息,留存对方账户信息及转账凭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应加强技术监管
被骗消费者认为,电商平台存在管理漏洞,导致个人订单信息泄露,希望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监管。四川省消委顾问律师、四川宏联威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锃康表示,如果电商平台及平台内商家恶意泄露、滥用、贩卖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要求赔偿损失。
但网购过程中,平台经营者、平台内商家、快递公司、快递员等都有可能获取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到底哪个环节泄露了信息,消费者往往难以查证。
张锃康建议,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实施细则,如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规范,互联网企业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库存储规范,落实互联网数据安全责任人,明确政府部门对互联网企业监督检查责任及用户投诉渠道等。
四川省消委顾问律师、四川伦典律师事务所主任肖开国建议,从技术层面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各环节分别监管,发生信息泄露可以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