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奕萱
见习记者 邬霁霞
天邦食品、TCL中环、绿能慧充、力盛体育、普天科技、百花医药、百纳千成……这些看似陌生的上市公司简称,并不是资本市场的“新兵”,而是早就“摸爬滚打”了许久的老面孔,只不过在这个月刚换了新名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除“戴帽”“摘帽”等被动更名外,主动更换证券简称且已生效的上市公司有33家,另有多家上市公司更名运作正在推进中,如“金田铜业”拟变更为“金田股份”。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上述33家上市公司有24家是因为“主营业务”而更名的,占比超七成,具体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原有证券简称已不能反映企业目前主营业务的全貌,通过更名将主业属性模糊化。例如,理工环科的简称不能完整体现公司业务情况、业务特点和发展方向,容易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误解,故变更为理工能科。
二是,企业在发展中主业优势越来越突出,或业务更加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进而通过更名增加企业辨识度。6月21日,天邦股份正式更名为天邦食品,公司表示,这是根据公司“逐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向优质食品供应商转型”的发展战略所做出的决定。
三是,因为企业实现战略转型,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更而进行更名的。例如,6月16日,江泉实业更名绿能慧充,公司主营业务将聚焦以新能源充电及储能业务为主业的业务布局。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因主营业务更名的上市公司较多,这不仅符合监管方向,更有助于上市公司突出主业,做强做大,有利于上市公司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于提升投资者的认可度也有帮助。”
有的上市公司更名,除了更好阐释主营业务外,还受众多因素影响,企业易主就是其中之一。以东望时代为例,2021年7月公司完成控制权转让,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东阳市东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东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基于此,浙江广厦从1月20日起更名为东望时代。
全联并购工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名称是企业的符号之一,但代表不了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和管理实力。任何更名行为都应当源自公司经营发展实际需求,反映公司主营业务、商标或品牌等与公司经营特点有关的要素。”
近年来,公司的更名行为逐步规范,绝大多数公司在更名时,更加注重展示其行业属性或对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但也要注意到,近年来仍有少部分公司或存在“蹭热点”的行为。港股中国天化工就是“蹭热点小能手”,2001年上市至今已试图改名7次,其中成功4次,每次改名基本都与资本市场上的热点相关。
对此,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蹭热点”的行为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拉高股价,可在热点消退后,这类公司的业绩能否支撑起相应的股价,最终还是取决于公司的经营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从长远看,上市公司如果无端更名,只会损害公司自身商誉,降低投资者信任感,让投机者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