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下称《适应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
【资料图】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未来需要重视气候风险应对工作,加强气候风险评估相关机制建设;同时通过创新绿色金融工具,鼓励气候投资,提高气候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在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方面做的工作主要集聚在保险领域,应该让绿色金融切入更多的气候适应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面对《适应战略2035》中提出的防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大中华区ESG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上市公司、发债企业应尽早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路径和目标,以应对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2035年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根据《适应战略2035》的目标,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2030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主要策略”,梁希表示,气候适应工作应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
李菁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适应”比“减缓”更为重要。“目前无论国际国内,对温室气体减排和减缓气候变化谈得多、做得多,但对如何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却做得很有限,”李菁谈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就是调整和重构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会‘与暖共舞’。”
与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相比,《适应战略2035》更加突出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虽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气候变化监测网络,但监测内容仍很不完善,许多系统观测网尚未建立或业务仅处于小范围布点阶段,大部分台站的器测自动化水平仍很低。”李菁表示。
梁希认为,预测长期气候风险水平是一项非常高难度的工作,目前国际社会也还没有气候适应相关的统一标准和技术体系,国内建立相关体系非常有必要,但需要较长时间。
“一定要有对气候适应项目的非常精准的定义和精准的标准技术体系,让人们有一个明确的卡段。对于绿色金融的支持来说,可以更加精准化。”蓝虹认为,企业在了解相关标准之后,可以让自己的项目更精准地符合气候适应政策的要求。
绿色金融切入气候适应项目
为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我国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适应战略2035》提出加强财政金融支撑。这一措施包括三方面: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
财政金融支持方面,《适应战略2035》明确,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资金投放。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气候适应项目建设。
“碳减排支持工具只是央行的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的一种,虽然目前仍定义在气候减缓,但是央行绿色金融以及其他绿色金融政策,已经扩展到了气候适应。”蓝虹解释,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是三大领域:第一是清洁能源,第二是节能减排,第三是CCS(碳捕集和封存),这三大类其实都属于气候减缓而不是气候适应。但是国内大部分气候适应项目确实不如传统性项目收益强,如果要把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运用于气候适应的话,就要扩展当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运用范围。
蓝虹进一步介绍,目前我国在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方面做的工作主要集聚在保险领域,但保险只能平息或减缓灾害,并不能成为气候适应项目的资金来源。应该让绿色金融切入更多的气候适应项目,这亟需绿色金融创新。
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方面,《适应战略2035》提到,鼓励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巨灾保险、重点领域气候风险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发挥金融市场提供适应气候变化资金的积极作用。
梁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气候适应投资普遍存在回报低或没有商业回报,投资和运行周期长等特征,因此需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识别气候适应投资额外性和准确的财政资金需求,来优化公共部门投资,提升气候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李菁介绍,特别是保险业方面,目前我国绿色保险产品以污染环境风险保障类、绿色资源风险保障类等10类产品为主。同时也在风能太阳能产业保险、绿色低碳建筑保险、新能源汽车保险、天气指数险等方面进行探索。
但梁希认为我国在气候风险保险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开发保险机制避免气候返贫、气候致贫,同时通过保费差异和气候适应评级鼓励气候适应商业投资。
《适应战略2035》提及,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2021年《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陆续出台,全国多个地区表态将积极争取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目前评审已接近尾声,近期或将公布试点城市名单。
据公开消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深圳于2021年9月推进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首批试点业务已于2021年11月末正式落地;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也在推动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政策体系,积极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在于通过试点摸到痛点,精准对接需求。”蓝虹表示,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后,通过试点区可以筛选出能够获得金融支持的项目。气候适应的复杂性在于区域差异,找出不同类型的区域,各个试验区根据地方的不同难点来进行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