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奖励政策有违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奖励生育效果有限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1-10-21 14:30:17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从全球比较来看,这一数值已处于较低水

允许生育二孩、三孩,甚至进一步放开生育非常及时且必要,把生育决策权交还给公众,让人口生育在市场环境下得到逐步修复,是对滞后于时代的人口生育政策及时纠偏。但期多地政府出台生育奖励政策,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发放一定数量的“育儿补贴金”;更有观点提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应当奖励100万元。对此,我们认为,人口生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民生工程,将其异化为“奖励锦标赛”,本质上仍是计划经济思维和“运动式”思维,长期来看不仅无效,甚至可能矫枉过正,埋下新的问题隐患。

急功利的生育奖励政策可能带来不少问题

在进一步放开生育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不但应取消社会抚养费、删除相关处分规定等不合时宜的制度,同时也要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产品,如建立普惠型托育服务体系,探索设立父母育儿假,促进教育公与教育资源均衡,完善税收、住房、社保和医保等配套保障措施,这些原本就是一个成熟市场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但政府职能自有其合理边界,不应无限扩张。公众是否愿生、生多生少,归根到底还是由市场规律起决定作用的。个别地方急于出台“奖励”“发钱”等着眼于短期的刺激措施,有违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1.奖励生育效果有限。

从全球经验来看,不少生育率较低的国家都曾经实行过各种各样的奖励生育措施,但总的来看,效果乏善可陈。

以韩国为例,韩国历届中央政府多次出台“应对低生育综合对策”,总共投入了200万亿韩元,韩国各地方政府也向多子女家庭发放生育补贴,但效果并不理想,韩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是一降再降,年来更是沦为全球最低。新加坡的情况与之类似。

低生育率背后往往潜藏着复杂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不少东亚国家和地区,其中也包括中国,高房价、教育“内卷”等带来的压力等普遍被认为是导致晚婚、不婚、少生、不愿生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发钱”所能解决的。有调查显示,北京市家长每年投入孩子教育的资金,在1万~3万元(含)的占23.01%,3万~5万元(含)的占23.01%,5万~10万元(含)的占33.63%,10万元以上的占15.93%;即便三四线的中部某地级市,家长每年投入孩子教育的资金在1万~3万元(含)的占56.45%。而教育成本仅仅是“养娃”成本的一部分,父母陪伴和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计量。

同时,社会观念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奖励生育的效果。随着女劳动参与率较高、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女对于生育越来越谨慎。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女的生育意愿普遍低于男,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也将旅游、休闲、养生等作为“头等大事”。

2.奖励政策难以持续。

不仅如此,“运动式”刺激生育将导致地方政府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对等,最终政策推行的积极难以持续。从全球经验来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等要素会自发在地区间动态配置,尤其是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群集聚。

从我国年来的情况看,人口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加快流动也已是大势所趋,就业、消费、税收、养老金等未必会留在其出生地。长期来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一些经济发展前景较好的省会城市,即便不出台任何生育奖励政策,仅需逐步放开户口、房产限购等措施,就足以吸引外地人口持续流入。因此,部分中小城市在财政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出台生育奖励政策,很可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

3.可能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2021年上半年,我国多数省市区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低于财政支出,不得不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等来补足缺口,仅上海市实现了财政盈余。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生育奖励政策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负担。以中西部某地级市为例,该市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8.25亿元,出生人口为8500人。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为57.1%。假设该市二孩及以上占比符合全国比例,即4335人。我们针对以下三种生育奖励力度进行简单测算:

情形1:对新增二孩、三孩每人每月奖励500元,连续奖励三年,共计18000元/人。在这一情形下,生育奖励占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2%。

情形2:新增二孩、三孩每人每月奖励5000元,连续奖励三年,共计180000元/人。此时生育奖励将升至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2%。

情形3:新增二孩、三孩每人一次奖励100万元/人。此时生育奖励将占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3.5%。

从上述三种情形的政策后果比较来看,情形1对财政负担影响最小,不构成明显的负担,但由于奖励数量远不足以覆盖育儿成本,其激励同样较弱,可能属于无效投入。情形3刺激效果非常强,但对财政负担影响过大,因而也不具备任何可行。情形2理论上具备一定的操作,但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也高达12%,再考虑到上文指出的成本收入严重不对等问题,本就捉襟见肘的中西部地方政府是否愿意承担此项投入呢?我们认为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4.可能增加结构失业。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随着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基础资源价格不断上升,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竞争力明显下降,将加速向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转移;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中高端制造业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往往并不依赖大量劳动力投入。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社会发展、生活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导致许多年轻人不再甘于从事低成长、低收入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结构失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1%,就业形势相对稳定,但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达16.2%,比前者高出11.1个百分点。如果仍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增长,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结构就业矛盾。

5.政策方向可能跑偏。

目前涉及奖励生育的一些措施和建议,主要聚焦于刺激生育二孩、三孩方面,但这很有可能跑偏了方向。我们认为,愿意生一孩的,继续生二孩、三孩的比例不低,尤其是未来随着我国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中间收入群体快速壮大,不排除这部分人群生育的意愿进一步提升;真正问题比较大的,是越来越多的女迟生或根本不愿意生育第一胎。

上述判断也得到了相应数据的支持。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以来,总出生人口的确呈逐年下降态势。但细加分析不难发现,二孩及以上孩次出生人数较为稳定。相比之下,一孩出生人数反而呈现“断崖式”下跌,从2016年的1015万人降至2020年的515万人,几乎跌去一半。

这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育龄女人数减少的因素。但结合国家统计局历年抽样数据,并经我们测算发现,2016~2019年间,20~29岁年龄段的育龄女人数大致从1.077亿人降至8750万人,其中20~24岁年龄段的育龄女人数从4507万人降至3682万人,但两者的实际降幅并不大。显然,育龄女生育一孩的意愿显著推迟和降低,才是导致一孩出生人口乃至于总出生人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无需过度担心人口下行趋势

在中国人口总量依然高达14亿人的情况下,为什么仍要担心人口减少的问题?这些担心是否真实必要?或许我们还没有对此全面深入地思考过。目前学界的共识是,我国人口规模或将于2025~2030年前后见顶。综合各方观点来看,现有的担心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担心是劳动力短缺。

历史上,也有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曾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一些低端产业出现劳动力紧缺现象,不得不引入外籍劳动力弥补。但考虑到我国国情,现阶段大规模引入外国移民的可能不大。

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产业结构正在加快升级,即便出生率有所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未来较长时间内(如10~30年)也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整体“劳动力荒”。同时,如果加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实现对人力的部分替代,可进一步保持我国制造业的强大供给能力。

2016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发展极为迅速,累计装备数量位列世界第一。据媒体报道,目前在国内最先进的汽车生产车间,仅10名工人辅助386台机器人,就可以实现每年16万辆轿车的产能。一些研究指出,到203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总装备数量有可能超过140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效率相当于人工的4~20倍,也就是说,到2030年仅工业机器人就有可能至少替代5600万人工就业。在机器人应用大范围快速推进的情况下,还有必要担心中国缺乏劳动力吗?

第二个担心是住房需求下跌。

长期以来,人口被视为支撑房地产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总体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结构的,是由于人口大量流动导致的冷热不均,即大城市需求仍在上升,部分中小城市存在一定的住房闲置,但并不影响总体需求。

人口大量流入不但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快速发展,还带来相关城市置业需求的上升,都市圈内的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即便个别地方房地产价格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也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经济发展的韧

第三个担心是消费严重不足。

在新发展格局之下,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释放消费潜力被寄予厚望。一些观点认为,如果人口基数下降过快,国内消费将不增反减,尤其是对于汽车、家装、家电等大件商品的消费明显减少。

但人口仅仅是影响消费的众多因素之一。除人口外,消费还与经济景气程度、居民收入水及增长预期、预防储蓄需求、税收、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相关。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约3.3亿人,规模排名在中印之后,却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超过14亿人,但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6万亿美元,略低于美国。换言之,以美国的标准,我国尚有10亿人的消费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

随着城镇化水不断提升,人口将进一步涌入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从而推动消费水不断增长。同时,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中间收入群体迅速壮大,也将不断促进消费迭代升级。总体上看,担心消费严重不足理由是不充分的。

第四个担心是社保出现缺口。

传统上,我国较为依赖养老体系第一支柱,也就是作为基本养老的社保资金。对社保缺口的担心,也是一部分人呼吁提高出生率的重要依据。

造成社保基金“入不敷出”,除了补历史欠账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等因素外,我国养老保险体系过于依赖基本养老这个“第一支柱”也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三支柱发展并不均衡,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在内的“第二支柱”和商业养老金融为代表的“第三支柱”规模较小,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政府在再次分配方面的腾挪空间依旧较大,在可预见的将来,社保基金缺口问题总体风险可控。

第五个担心是人口线减少。

总和生育率,即每位女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均数如果偏低,是否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将不断减少、萎缩,直至最终消亡?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常被作为警示案例。

韩国被认为有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自然消失的国家”。2018年至2020年,韩国总和生育率连续三年低于1。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韩国出生人数为27.24万人,比2019年减少了10%;死亡人数达到30.51万人,首次超过了出生人数。韩国有研究预测,2100年韩国人口数量将下跌至200万人以下,2600~2700年韩国有可能消失。

但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韩国人口的长期预测,很显然都陷入了静态、线的思维误区。首先,从人类历史来看,还从未出现过单纯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而消亡的国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未来数百年内可能出现的变数非常多,包括战争、民族融合、移民流入、经济盛衰、科技进步、社会观念变迁等,都有可能显著地影响该国人口数量。其次,从经济学常识来看,当人口降到一定规模时,与生活相关的资源价格、成本和压力将显著降低,而人力资源要素的重要将明显上升,从而有可能激发人口生育意愿回升。从北欧、东欧、南欧多国的经验来看,实际上不少极低生育率国家年来也逐步走出了“低生育率陷阱”。最后,14亿人口是世界第一大人口规模,即便未来我国人口降至10亿人左右,也依然是美国的3倍,是日本的10倍,是韩国的20倍左右,还有非常大的回旋和调整余地。担心人口线减少似乎有些“杞人忧天”。

科学理地推行人口生育政策

我们认为,有序放开生育势在必行,但地方政府应避免对二孩和三孩采取盲目的、急功利的强刺激政策,而将落实重点放在解决一孩生育意愿下降、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

一是尊重人口生育自然规律。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需保持理客观的心态,不应期待短期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改变,更切忌因“拔苗助长”引发新问题。

二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应摈弃“刻舟求剑”式思维,避免立足短期盲目刺激人口增长。

三是科学评估最优人口规模。建议决策部门集中各方智慧,结合未来我国共同富裕目标、可能面临的内外挑战、产业政策导向及其引起的就业结构变化等因素,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科学系统地评估未来10~50年我国人口的最优规模、底线规模、适宜增速和人口结构比例等,制定清晰的人口规划和路线图;同时,结合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动态修正人口增长前景预测,及时对现行人口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进行调整。

四是加快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未来,即便我国人口总量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但只要顺利晋升为中等发达国家,且形成了庞大的中间收入群体,就有可能打造比肩或超越美国的强大国内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确保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五是逐步降低劳动力投入密度。加快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目标,在劳动成本和资源产品价格不断上行的背景下,逐步改变增长模式,提高资本和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使得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不再依赖于大量劳动力和资源的密集投入。

六是积极提升人口质量和人工智能水。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教育和科学文化水,使其有能力从事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人员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加快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全自动化流水线、数控加工中心等智能装备的应用,通过人机协作显著提升生产和服务效率,有效弥补人口数量的不足。尤其是在电子、化纤、建材、汽车、食品、医药和医疗、物流、教育、金融、家政等更多行业和领域,加快推广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装备应用,迅速改变我国机器人新增装备数量多,但装备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

七是尽快补齐社会抚育短板。建议参考日本和北欧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民间资本兴办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机构,增加市场供给;依托社区、大型居住小区、大型商业中心等建立保育基地,为上班族提供经济、便捷的托育服务。

八是切实缓解一孩生育顾虑。与二孩、三孩生育此前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心理准备不同,一孩生育面临的现实顾虑或心理压力可能更大,尤其是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议各地应加快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将已婚未育和一孩家庭列为优先保障对象;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确保公租房家庭子女也能就入学、享受优质教育。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应研究如何通过舆论引导,有针对地去影响社会观念和生育观念,促使年轻女敢生、愿生、早生。

(作者连秒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刘涛系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李晓晴系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词: 生育奖励政策 市场经济 奖励生育效果 人口生育政策

猜你喜欢

长沙实现数字人民币税款缴纳全流程全场景办理

长沙实现数字人民币税款缴纳全流程全场景办理

近日,湖南跳马园林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曾艳通过湖南省电子税务局,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税款4502 35...更多

2022-01-14 15:39:36
2021年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基地

2021年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基地

记者近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部门获悉,2021年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基地,人造板产量达到5...更多

2022-01-14 15:37:14
“双碳”承诺形成了对全球产业链的刚性约束

“双碳”承诺形成了对全球产业链的刚性约束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各国的双碳承诺形成了对全球产...更多

2022-01-14 15:30:06
广大经营者要合法合理行使自主定价权 严查哄抬物价行为

广大经营者要合法合理行使自主定价权 严查哄抬物

近日,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发布关于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称凡是...更多

2022-01-14 15:22:51
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

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网消息,1月14日,国新办举行2021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更多

2022-01-14 15:18:44
浙江打造出口“新名片” 进一步放大溢出效应

浙江打造出口“新名片” 进一步放大溢出效应

为抢抓RCEP机遇,布局日本市场,打造浙江出口新名片,日前,由浙江省商务厅主办、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更多

2022-01-13 12:25:35
企业抢抓RCEP新机遇 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发展

企业抢抓RCEP新机遇 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一

环己胺出口到日本,目前需要缴纳税率为3 1%的进口关税,RCEP生效后就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糠醇在RC...更多

2022-01-13 12:21:29
美妆行业“独角兽”品牌诞生 食品行业潜力新品牌正在成长中

美妆行业“独角兽”品牌诞生 食品行业潜力新品牌

日前,2022天猫新品牌创业地图出炉,从1600个天猫重点新品牌的数量分布来看,上海以348个新品牌数量...更多

2022-01-13 12:19:16
“智慧早餐”使数字早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 早餐场景变得更便捷

“智慧早餐”使数字早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 早餐场

8:00起床,打开手机下单,9:00到单位楼下的智能取餐柜取早餐,是上海白领赵小路工作日早上同洗漱...更多

2022-01-13 12:17:12
二手车流通扩大 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二手车流通扩大 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2021年以来,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稳步恢...更多

2022-01-13 12:13:47


© 2012-2020 财经快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联系邮箱: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