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上致辞时,对当前发展较快的量化交易表示了关注,并提示交易所注意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
他表示,在成熟市场,量化交易、高频交易比较普遍,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
“最近几年,中国市场的量化交易发展较快。交易所对入市资金结构和新型交易工具怎么看?希望大家做些思考。”易会满称。
事实上,随着量化机构整体规模的疯狂增长,已有不少非量化机构开始担忧量化机构对于市场整体体量的挤压。
量化规模上升
9月6日收盘,沪指再度站上3600点整数关口。Choice数据显示,9月6日当天A股市场整体成交量达1.4258万亿元。算上9月6日,A股市场已连续34个交易日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
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量化基金所贡献的交易额。9月3日,投资圈被一则“量化交易贡献了A股一半的交易量”的消息刷屏,让不少投资人恐慌,甚至有的指出量化是AI收割机,主观投资会被收割。
不过,多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根据计算,目前私募量化成交额远未到万亿。
那么,量化交易对于A股市场整体成交量贡献究竟几何呢?
据一名卖方分析师预测,目前私募量化产品整体规模才1.1万亿元。
另据一位私募机构管理人对第一财经分析,目前所有私募量化机构,日换手率大约在25%上下浮动。由此计算,目前私募量化市场整体交易额大约在2750亿元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量化基金占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0%的份额”是2020年的数据,2021年私募量化机构进一步增加。所以,私募量化机构对于市场整体交易额贡献是要大于2750亿元的。
需要注意的是,2750亿元依旧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
玄甲金融CEO林佳义认为,市场上的增量资金主要来源于信贷出口,地产投资资金流出,资管新规背景下退出来的非标资金等,是一个持续的储蓄搬家过程。这些资金寻求高于替代过往投资品种的收益,比如储蓄搬家就是追求高于过往理财的收益,地产未来几年没有收益空间,转而在股市寻求收益。
随着资金量化体量增大,是否会增加市场波动性?对此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表示,量化择股的机制包括分散度相对高、交易主观性相对低、换手率相对高等,这些对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量增加有贡献度,但是并非直接影响市场波动性。对于持股时间较长、基本面良好的主观多头产品和公募权益类资产的长期收益影响不大,但是对于短期曲线有一定变量影响。
风险引关注
在多位量化机构管理人眼中,量化产品本身对于股市中股票定价有积极意义。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对第一财经表示,量化私募主要通过市场的无效性赚钱,因此有助于提升市场的有效性。
不过,如易会满所称,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
还有私募人士认为,“量化交易其实就是一个脱实向虚的过程”。在其看来,量化交易的最主要目的,或者其获利点,不是针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所以量化机构不是公司的长期持有者,赢利点就是股价波动所带来的短期价差。
套利是量化策略中的重要构成,一旦有套利机会出现,将被量化策略捕捉,从而使得市场中的不合理定价迅速消失,因此量化交易策略有利于纠正市场的错误定价,使得资产的定价更趋合理。不过由于量化策略交易量较大,部分策略倾向于助涨杀跌,可能造成市场短期波动加大,不确定性增高。
此外,由于量化机构策略趋同所造成的“抱团”,也容易对股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林佳义表示,策略趋同是存在的,同质化模型抱团也是不少的,但这些是不是主动造成而是被动形成的。比如,现阶段量价动能策略都能获得较好超额。“在某些板块抱团,且量化模型能捕捉到背景下,超额收益自然会更高。现阶段会强化某些涨幅或跌幅,会增加主动权益的变化或分化。但随着继续发展及成熟,超额越来越小,从而导致市场更有效。”
林佳义认为,这种趋同的策略势必在某一刻引发“山体滑坡”,如一季度核心资产持续下跌,量化基金与公募基金将一同“共振”。“后续一段时间是新能源的共振,崩盘时刻会加速下跌。散户需要回避共识度最高或估值太高的资产,坚守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买入估值低,增长高的资产。”林佳义称。
当然,也有部分人士认为量化机构并不存在所谓的“抱团”。
“各家量化策略是在不断进化和迭代的,某种程度上“转身”速度决定收益长期可持续性,因此在某个稳定阶段不排除有策略趋同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抱团”,“抱团”模式是短期大量资金少量标的,而量化是标的分散,各家机构的票池构建逻辑各不相同,反而需要寻找相对不是那么拥挤的赛道来获取超额。”荣浩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