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呷哺呷哺“罢免”行政总裁一事引发外界关注。实际上,这已非呷哺呷哺首次出现高层动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呷哺呷哺旗下拥有多个子品牌,而这些品牌之间竞争激烈,资源整合不够到位,颇有“各自为政”的意味,而该公司董事会主席贺光启亲自操刀上阵后,或有望打破子品牌之间存在的壁垒。
高管屡被“炒鱿鱼”
5月21日上午,呷哺呷哺发布更换行政总裁的公告。公告称,因集团若干子品牌的表现未能达到董事会预期,故解任赵怡作为本集团行政总裁之职务,同时,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贺光启获委任为行政总裁,自今年5月20日起生效。
这并非该公司高管首次被公开“炒鱿鱼”。公开资料显示,今年4月中旬,呷哺呷哺集团内部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品牌凑凑火锅CEO张振纬因个人原因离开公司,并卸任凑凑CEO以及其他与呷哺集团和凑凑餐饮的相关所有职务。张振纬离开之后,凑凑各部门以及各区域负责人将直接向贺光启汇报工作。
如果说张振纬的离职是双方的“和平分手”,那么此次赵怡的离职则是“直接开除”。今年4月的呷哺呷哺业绩发布会上,赵怡并未现身,同时有数据显示,赵怡分别于今年1月、4月两度减持公司股票,合计套现股票总值达3000万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赵怡上任仅仅一年多时间。2019年9月,赵怡履新呷哺呷哺行政总裁一职,一个月后带领团队推出了子品牌“in xiabuxiabu”,目标客群聚焦新生代消费群体,客单价在100元左右,价位介于呷哺呷哺与凑凑火锅之间。但时间过去了一年半,“in xiabuxiabu”全国门店总计仅有两家,拓店速度迟缓。
公开资料显示,赵怡系财务出身,早年曾在麦当劳中国任职。后受贺光启邀请担任呷哺呷哺财务总监,负责呷哺呷哺的上市事宜。2014年年底,呷哺呷哺赴港成功上市,赵怡也从原本的财务总监一路升迁为行政总裁,直到如今被“炒鱿鱼”。
资本市场对于呷哺呷哺高管动荡的反应也十分剧烈。赵怡被“炒鱿鱼”后,呷哺呷哺当日股价暴跌14.97%,一天蒸发了近20亿港元,对于总市值仅108亿港元的呷哺呷哺而言堪称一记重创。
呷哺呷哺业绩倒退
新品牌发展不乐观的同时,老品牌呷哺呷哺的业绩也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去年,呷哺呷哺集团营收为54.55亿元,同比下降9.5%;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40万元,同比下降99.4%,在盈亏边缘徘徊。
从“同店销售额”这一衡量老店效益的重要指标来看,呷哺呷哺面临重要的“卡脖子”问题。去年,呷哺呷哺品牌实现收入35.015亿元,同比下降25.9%,同店销售额大幅下降23.9%。
不仅如此,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也从2016年的3.4次一路走低至去年的2.3次。翻台率的下降意味着呷哺呷哺正在逐渐丧失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若想提高整体收入,呷哺呷哺不得不在客单价上做文章,于是呷哺呷哺开始频频在产品上加大供给,卖奶茶、卖串串,甚至一些门店在夜间还推出了鸡尾酒等产品,然而,收效甚微。
老板身兼数职
两名大将的接连离任,使得呷哺呷哺集团的重担几乎全落在贺光启身上。在发布公告后,贺光启本人对外表示,集团人事调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呷哺呷哺未来长远的发展。
贺光启表示,自己接任CEO后将开启对呷哺呷哺集团资源的整合,促进子品牌的协同发展。当前,呷哺呷哺集团旗下有呷哺呷哺、凑凑、in xiabuxiabu、茶米茶,呷煮呷烫等多个子品牌以及调料业务。据贺光启介绍,呷哺呷哺、湊湊等品牌都拥有各自的会员系统,整合力度不够,会员数量和黏性较低。后续,各个子品牌的研发、人力资源、招聘也将整合统一。
贺光启还透露,呷哺呷哺接下来会进一步开放内部加盟合伙制。适当地给店长开放一些红利进行分红,企业内部的薪酬激励机制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希望从员工内部激活内生创造力,以此带动门店业绩增长。
对于呷哺呷哺发力子品牌事宜,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咨询负责人文志宏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巨大,给餐饮企业做多子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土壤。餐饮企业做多子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单一品牌经营的风险,但是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有很大的试错风险。”
文志宏认为,主要风险在于餐饮企业一旦做多子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分散企业聚焦发展的精力。像麦当劳、星巴克这种全球连锁餐饮代表都是单一品牌。当然,业内不乏做多子品牌成功的案例,例如百胜集团旗下有肯德基和必胜客等品牌,台湾的王品集团旗下有王品牛排等品牌,太二酸菜鱼母公司九毛九现在也在尝试发力多个子品牌。在文志宏看来,餐饮企业无论是做单一品牌还是做多子品牌,都是各有利弊的,关键看企业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