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记忆中还没有过像今天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有人把千方百计搜集到的口罩,送给一线医护人员、执勤警察、排查人员,放下就走不留姓名;有人趁机涨价,一个平时只有几块钱的N95口罩能卖到上百元。
真是一滴水中见太阳,一个口罩见人心。
相信没有人不同意这一点:口罩等应急物资,应该优先分配给在一线奋战的逆行者。但在实际中能不能做到,考验的既是人性,更是政府的应对能力、治理智慧。
浙江日前出了一个加强口罩统筹管理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除特殊岗位防护需要外,公职人员一般不得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
网上对此点赞一片,认为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浙江的这个意见提供了一种“梯次安排、高效分配”的思路。
首先,给足医用的。优先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必需,优先保障公安、交通、网格化排查等基层一线人员必需,优先保障公共场所服务窗口人员必需。
其次,稳住民用的。及时公开发布市场投放信息,稳妥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因口罩不合理投放引起人群聚集。
第三,堵住乱用的。科学指导不同场所、不同人群选择合适口罩类型,不过度防护,实现有限资源精准投放。严禁公职人员私自占用全省统一调配的医用口罩。
这个办法确实不错。虽然最终还是供给起决定作用,但需求侧管理做好了,对整体工作也是极大的促进。
另外,浙江出台的这个意见,还突出体现了对口罩分类管理、分级使用的理念。其中对公职人员的“禁令”,在社会层面则有着深远的引导意义。
疾控专家早就说了,像N95、KN95这样的口罩,主要是给一线医务人员服务病人时使用的,普通人员没有必要用,就戴一般的口罩就可以了。口罩不是越高级、越贵,防护效果越好,只要是科学合理的使用,达到防护目的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人不以为然。有人戴十几层口罩上街,有人专门囤积N95口罩。所以,公职人员带头弃用医用口罩,是一个强有力的示范信号,有助于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疫情、理性看待防护,不必恐慌。就好像很多地方治理河流污染之后,领导直接舀起来就喝,以示水质变好一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2月11日 第 09 版)
关键词: 公职人员禁用N95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