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平台上,经常看到一些这样的标题:“它的维C是苹果的10倍,为何你却早没发现”“冬天多吃这菜,维C是苹果的8倍……”从数字上来看,这些“10倍”“8倍”的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能说明这种食物“营养价值高”吗?今天就好好说说几种健康文章惯用的表达套路。
和苹果比维C含量,相当于跟武大郎比身高
苹果是一种大家熟悉的水果。水果能为我们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而且低脂肪、低热量。维C即维生素C是大家最为熟知的维生素,所以当人们看到“维C是苹果的10倍”,就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食物。
但,这只是一种营销套路。
在营养数据库里,苹果的平均维C含量是4毫克/100克。成人每天需要的维C大约是100毫克——100克苹果所提供的维C,不到一天需求的5%。如果单靠吃苹果来摄取维C,每天得吃5斤苹果。
也就是说,在各种食物中,苹果的维C含量是比较低的——以它作为比较基准,相当于跟武大郎比身高。
其实,许多常规蔬菜水果的维C含量都是苹果好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白菜、菠菜、甘蓝、土豆、柑橘、草莓、菠萝、甜瓜、芒果、柿子、柚子、西蓝花等等,维C的含量都在苹果的7到12倍之间,而花椰菜、青椒、木瓜等则约为苹果的15倍,而豌豆苗、猕猴桃和鲜枣等还要更高。
所以说,一种食物的“维C含量是苹果的10倍”,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如果一种食物最“出众”的地方只是“维C含量是苹果的10倍”而没有别的长处,甚至可以认为它的营养价值乏善可陈。
这是营销文中常见的套路——挑选一种大家认为“营养丰富”的食品,用它含量低的成分来进行比较,从而造成这种食物“更加优秀”的错觉。
某食物“含有某种营养成分”不意味着它的“营养价值高”
在各种食品中,“含有××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种微量元素”也是常见的套路。
人们通过吃蛋白质摄入各种氨基酸,在体内重新合成需要的蛋白质。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不能通过别的氨基酸转化而来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入,称为“必需氨基酸”。人体对于不同氨基酸的需求量不同,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摄入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比例跟人体需求一致,这样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高,浪费的氨基酸就少。
实际上,食物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含有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不同蛋白的营养价值差异主要在于这些氨基酸之间的比例。比如鸡蛋、牛奶和大豆中的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就跟人体需求很一致,被称为“完全蛋白”或者“优质蛋白”。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比如大米、小麦、豌豆等蛋白,会有一两种氨基酸的相对比例较低,因而单独吃的话,满足人体氨基酸需求的效率就比较低,也就被称为“不完全蛋白”。但是,它们也都是含有“全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常见的食物蛋白中,大概只有胶原蛋白因为“只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而被称为“劣质蛋白”。
其他微量成分的情况与此有相似之处。对于营养需求来说,“含有某种营养成分”完全不意味着它的“营养价值高”——只有含量足够高,对于满足营养需求才有价值。各种未经分离提纯的初级食材,往往都含有绝大多数的营养成分,都可以列出“含有××种营养成分”。然而这毫无意义——只有在通常食用的分量下,某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能够满足人体一天需求的5%以上,才算是对满足营养需求有关注的价值。
所以,“含有××种氨基酸”“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有××种微量元素”“含有××种营养成分”之类,都是“可能正确”但毫无价值的废话。
“细菌数比冲厕所的水高××倍”的表达缺乏科学性
在一些文章中,还常见到“细菌数比冲厕所的水高××倍”来表达某物品或者某地方很脏。这个表达科学吗?
在大多数厕所中,冲厕所的水就是自来水。
如果厕所进行了正常维护,那么冲厕所的水所含有的细菌数大致跟自来水差不多。
那么,合格自来水中的细菌数有多少呢?查看国家标准对于自来水的微生物要求,会发现除了菌落总数是100个/毫升之外,其他几种大肠菌群都是不得检出。
这个“100个/毫升”的菌落总数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巴氏鲜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
在巴氏鲜牛奶的检测标准中,我们能够发现。只要取5个巴氏鲜牛奶样品,每个样品的菌落总数都不超过10万个/毫升、大肠菌群不超过5个/毫升,而且细菌总数超过 5万个/毫升、大肠菌群超过1个/毫升的样品不超过2个,那么就算合格。
这个细菌数,是不是比“冲厕所的水”高了许多?
再来看看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婴儿奶粉。在国家标准给出的微生物指标中,我们能够发现,婴儿奶粉除了菌落总数比巴氏鲜牛奶低之外,允许的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比巴氏鲜牛奶要高。跟“冲厕所的水”相比,更是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其实,细菌总数只是衡量生产过程卫生条件控制的一个指标。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生产流程,在“规范卫生”的操作条件下可能存在的细菌数是完全不同的。冲厕所的水,恰恰是细菌总数很低的情况——通过跟它比细菌数来说明其他的场景有“多脏”,完全是一种套路。(文/松鼠云无心)
关键词: 含有某种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