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09-06-26 16:25 来源:汽车殿堂 作者:
回顾 2008年,究竟是谁让4S店“躲猫猫”(3)
【一探究竟】
无良厂家的罪过究竟有多大?
归纳一下上文中,汽车经销商们对无良厂家的血泪控诉,可以发现这些无良汽车生产厂家似乎犯了以下四条大罪:
转嫁危机,惨无人道的实施压库行为据了解,这是绝大多数经销商们的共同遭遇。有专家表示按照正常规律,销售与库存达到1∶1的比例是合理库存。但目前市场上的部分主流品牌的多家经销商库存均超出正常水平,部分经销商达到1∶1.9,最高的甚至达到1∶2.5,相信随着年底到来,压库力度将会更大。这样高比例的积压,无疑增加了经销商的运营成本。以一家4S店月销量100辆、单车售价10万元计算,为这些库存,经销商需要向厂家支付1900万元至2500万元购车款,这无疑令本已脆弱的经销商资金链绷得更紧,严重损害了广大经销商们的经济利益。
在臭名昭著的摆缸理论指导下,疯狂地铺设网点直接导致广大经销商自相残杀不知道摆缸理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但绝对可以肯定在经销商看来,这个发明者不是脑残也近乎脑瘫。(注:摆缸理论:缸是经销商,缸里的水是市场,而汽车厂商就是摆放水缸的主人。为了争夺汽车市场,汽车厂商争相在全国各地摆缸。在他们看来,只有提前把缸摆好,在下雨的时候,才能保证接获更多的雨水。而如果没有摆缸,则即使下雨,接获的雨水也不可能太多。对摆缸的人来说,缸破了不一定非要去修补,可以再摆一个。)
事实上在国外,经销商达不到一定的利润值,厂家是不能开第二家经销店的,目前国外的行业平均利润值是15%。但是国内的实际情况却与国外大相径庭。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目前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报价图库点评)、东风雪铁龙、一汽丰田在北京的经销商数量分别达到38、38、27、22家。不仅在北京,主流汽车企业在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同城竞争非常激烈。
有人指出厂家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布销售网点过于密集,也加重了经销商的压力。一个品牌在一个城市建几十家店,这在全世界都罕见。而这些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所谓的同城德比,相互倾轧、手足相残、兄弟相争。在本可卖珠宝的豪华4S店里,实际上演着菜市场一般、萝卜、白菜似的比拼销售,这严重挫伤了广大经销商们的销售热情和破坏了相互间的友好情谊。
以代理权为饵,威逼利诱经销商签订霸王条约某媒体调查发现,大部分经销商现在签订的都是整车厂占据主动优势的霸王条款,而且按照整车厂的要求一年一签合同。而且大部分经销商与企业签订的授权合同中,没有规定终止授权要给予的经济赔偿,授权合同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范本。国内的经销商与厂商签订的合同没有针对退出的内容,经销商退出之后没有任何保障。因此大部分被迫退出的经销商都要自己处理库存,以及所有的损失。目前的普遍情况就是厂家想让你干你就干,达不到指标你就别干,而且所有的损失要经销商自己承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经销商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完成厂家规定的任务和标准,从而被企业剥夺了代理权,自身经营不善而被迫关门的很少,而由于品牌弱势而主动要求退出的经销商更是寥寥无几。这导致很多经销商想退,又退不出去,只能继续维持并加入价格战中去。
好大喜功,一味追求面子工程按照多数整车厂的要求,大部分4S店经销商都是动辄数百平方米的展厅,前期投入至少在千万元以上。加之在经营环节中不断出现的地皮租金增长、人力成本增长以及其他成本的增长,也是经销商无法规避的风险。资金只出不进,换作是谁也吃不消。
简而言之,汽车厂家过冬的能力要比经销商强得多,因为它们家大业大,就像猪坚强一样膘肥体壮,饿个几天问题不大,而且,对于无良汽车厂家来说,过冬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压力转嫁给经销商,放任经销商降价、向经销商压库存、对经销商减少广告支持,所以说,当汽车行业面对寒流,最难受的不是厂家而是经销商。我们想想曾经在2004年车市有过一次短暂的调整,没有死掉一个汽车厂家,却死掉了一批经销商。那么部分汽车经销商选择此时拂袖而去,也就情有可原。
责任编辑: 吴舟子
上一篇:春风送来新生 盘点近期上市的6款新车 | 下一篇:长安马自达2款新车 南京精彩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