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普通被定位在商务角色上的MPV市场迎来了一位勇者,他要引领MPV回归“多功能车”本色,他的名字是
马自达5。由于长期作为商务用车,MPV(多功能车)在我们的观念中经常和“商务车”概念等同,这种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定位偏家用的MPV车型都纷纷改名“多功能轿车”。不过即将上市的马自达5准备大胆挑战这一潜规则,设计和配置偏家用风格的他定位于“高性能动感MPV”,希望回归纯粹的多功能车本色。2005年2月上市的
马自达5已经在日本、欧洲和北美市场上销售,目前在马自达位于广岛市的宇品工厂生产。去年他的全球销量超过了10万辆,其中欧洲市场达到4.8万辆,显示出欧洲消费者对于这辆实用而又运动的紧凑型MPV的偏爱。从外形特征来看,这次以进口车形式销售的马自达5和3个月前上市的日本版年度小改款车型非常相似,与北美版车型在尾灯形式上差异较大。
日本国内销售的马自达5被称为Premacy,第一代Premacy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普力马,而马自达5则属于全新换代的第二代Premacy。他的底盘前段源自马自达3平台.后段则出于MPV车型承重与舒适性的要求进行重新开发,相应轴距也加长至2750毫米,几乎达到中型车的尺寸。动力来自一台2.0升发动机,最大功率144马力,最大扭矩180牛米.可以选择6挡手动或带手动模式的5挡自动变速器。今天的马自达5和前年刚上市时相比车头部分更具冲击力,嵌入式头灯和雾灯周围的镀铬装饰也增加了运动感。车顶曲线为弧形,增大头部空间的同时也部分降低了空气阻力,车身侧面采用前冲式腰线,尾灯组被布置在后风挡两侧,不仅醒目也提高了可视范围。尽管仍可以归入紧凑型MPV的行列,但马自达5的车身尺寸比上一代车型全面增加,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更大的内室空间。在设计方面他采用了非常人性化的“中央开放空间”概念,内室中部前后贯通的中央空间,让第一排和第三排的乘客也能方便地互相交流。另外在座椅设计中加入了可折叠隐藏的第二排中央座椅,“6+1”的空间组合方式比常规的“5+2”布局更加多样。
另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则隐藏在第二排座椅的坐垫下,这就是“Karakurl”座椅和储物盒,“Karakurl”在日语中表示设计精巧的机械结构玩偶,在这里可以理解成“百变”的意思。只要把藏在第二排左边座椅下的坐垫向上翻出,就成为第二排中央座椅:将藏在右边座椅下的储物箱向上翻出,可以为第二排乘客提供中央储物箱。灵活多变的空间是马自达5设计核心
理念之一,他拥有多达40种座椅布局,你甚至可以把他当成一个大魔方来测测自己的智商。看来不管是周末外出野营还是全家大采购,马自达5都能胜任,不过这辆紧凑型MPV上是否能找到马自达引以为傲的“Zoom-Zoom”理念?答案只有坐到驾驶座上才能得出。马自达5拥有一个不太一样的运动化内饰,仪表盘中央大大的时速表还是能激起你的驾驶欲,但没有采用
马自达3仪表盘上鲜明的白底色而改以白色背光,弱化了运动效果。中控台和中央面板轮廓大多采用直线,显得非常简约。与表现不温不火的5挡自动变速器比起来,配备6挡手动变速器的马自达5更富有驾驶乐趣,扭矩传递很直接,油门踏板反应也更灵敏。采用可变气门正时和可变进气歧管的2.0升发动机明显偏向于高转速设计,在转速上升到4500转/分时仍能提供足够的扭力。他的转向系统也还不错,方向盘指向性和反应速度都类似于普通轿车,不过1.5吨左右的车重和高车身对操控性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虽然部分平台源自马白达3,但指望他具有马自达3一样的操控性是不现实的。
显然,在手动挡马自达5上具有更多的“Zoom-Zoom”基因,不过我仍会推荐购买自动挡车型。首先,一款MPV需要的是一定的驾驶乐趣,不是突出的,而带着一家老小飙车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其次,在拥堵的大城市里,驾驶手挡车型脚抽筋的概率可能远大于自动挡车型,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来说,自动挡车型的驾驶也更加便利。作为一款偏家用的MPV,马自达5在舒适性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所有座椅的乘坐舒适性都得到了改进,前悬架则通过采用橡胶支承和液体密封衬套改善了NVH。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是马自达5的被动安全性能,在欧洲和日本NCAP碰撞试验中他都获得了最高星级。为提高刚性,在“MAIDAS”设计的车身’基础上马自达5对后悬架、地板等车身构件进行了补强,而且追加了纵梁。全车系标准配置前排双气囊,在自动豪华型上增加了侧气囊和侧气帘。主动安全系统则包括ABS+EBD,同时配以机械式刹车辅助系统(BA)。
在舒适性配置上最高配车型带有真皮座椅和真皮方向盘、6碟CD播放器和全自动空调,而电动天窗、年轻人喜爱的AU×输入端口和方向盘音响控制功能是全车系的标配,看来
一汽马自达对家用MPV潜在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比较了解的。目前马白达5的预订价格已经公布,区间为17万至20万元,作为进口车来说性价比相当诱人,而销售渠道采用了
一汽马自达现有网络,这意味着马自达5在售后服务方面拥有可靠的保障。他的“内功”究竟如何呢?我们测试场上见。(编辑 郝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