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06-02-01 00:00 来源:汽车之友 作者:胡岩
引言:自一年前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写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以来,关于汽车业“以市场换技术”的争论一浪高过一浪。
自一年前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写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以来,关于汽车业“以市场换技术”的争论一浪高过一浪。有文章以标题“汽车‘十一五‘规划挥别‘市场换技术’”,来渲染汽车产业政策改变的影响。 “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市场换技术’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这句话出自去年9月27日天津国际汽车论坛上的政界、企业界、学术界的许多专家和企业人士。
看到这些报道,我总感到有点可笑:一是,早干什么来着,你们很多人当初不也是“市场换技术”的拥护者吗,为什么现在那么激愤?二是,合资之前我们搞了30年汽车,为什么差距反而越来越大,能归于帝国主义封锁吗?用汽车人的话讲,造了几十年车,直到捷达才知道如何造轿车,这都是事实吧。你们现在是不是正在享用着市场换技术得来的消费品,为“市场换技术”的理论作实际贡献呢?三是,市场的法则是交换,大家连肚子都填不饱有什么资本与人家交换。可以理解为靠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外资现在有了原始积累了,腰杆子硬了,可以要价了。合资合作引进外资是加快改革开放的国策,解决人民的温饱、提高生活水平是当时急迫的任务,是保持国家稳定的政治问题,是大事,等你的自主品牌能满足当时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需求吗?四是,无论什么形式的技术转让,最前沿的核心技术不会给你,否则人家吃什么。那么是不是转让来的技术就能学到?恐怕不简单。70年代引进的斯贝航空发动机技术到今天也没有消化吸收掉呀,因为人家几十年积累的know-how没写到纸上。引进、消化、吸收,后两条最难。我能理解为什么合资企业对“以市场换技术“的争论不作声,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就业和企业效益,自主品牌要金钱、时间、人才、技术、经验等,还面临风险,只有屁股坐在那儿才能体会到。遗憾的是有人自主品牌拓展无能,然而又强词夺理 。
自主创新与 “以市场换技术”并不矛盾。整车合资企业的建立带来了整个零部件制造业的水平提高,使得现在一些自主品牌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创新发展。不仅如此,技术引进同时还带来曾经缺失的建立汽车市场的经验。
“以市场换技术”也不是我们的新发明,是国际通行的市场准入方式之一。即使真的不那么情愿,我国仍在有效地使用这个手段,甚至是国际关系中的王牌。如我国刚签完70架波音的合同,又签了150架空客。法国有报纸在签约之后文章的大标题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指150架空客附加条件之一是向中国转让的是最先进的技术。通过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将参与空中客车A350飞机项目,承担机身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又如在高速火车的交易中,中国不是单纯购买列车,而是以“市场换技术”,德国人向中国转让了 9项高铁关键技术。在60列列车中,除3列由西门子生产外,其它的都将由国内车辆厂制造;并且,这60列列车全部使用中国品牌。虽是最先进技术,能否消化吸收又是另一回事。本来边缘技术得到就不容易,所谓核心技术无疑得靠自己发展了。
汽车是大众消费品,我们技术差距与苏30比还是要小。汽车历史已经100多年,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不那么现实,应用创新已经有企业在做。经济发展多种方式可以并存,不能因为肯定甲就否定乙,政治风向决定政策走向。做点实事,少纠缠过去,小心自己脸被自己打肿。
责任编辑: 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