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迈进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今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报告在详细介绍人民币国际化进展的同时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如何理解“稳慎”?人民币国际化接下来该怎么走?
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
报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
其中,多个重磅数据显示,2021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比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时上升1.8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今年5月,IMF将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
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保持较高吸引力。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10.83万亿元,同比增长20.5%。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回暖,交易更加活跃。截至2021年年末,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接近1.5万亿元。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国际商报记者直言,目前综合来看,作为储备资产、外汇交易市场规模和境外债券发行规模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人民币的作用在3%左右。换言之,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贸易强国,但是金融“大而不强”,是一块明显的短板。
“要弥补金融这块短板,就必须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未来,中国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逐步将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和人民币在SDR中的比重提升至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水平,以此为战略目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徐洪才说。
做大“熊猫债”市场 守住风险底线
在徐洪才看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须从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等三个方面整体推进。从金融交易的角度看,发展“熊猫债”券无疑是一个可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报告中要求“推动金融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型,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
据统计,以债券起息日计,截至8月2日,今年以来“熊猫债”发行总额合计566亿元,涉及发行主体共17家,发行债券总计35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2.88%、15%和20.45%。虽然总体发行规模有一定收缩,但也不乏亮点。比如,5月18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一笔“熊猫债”,债券规模7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2.70%。这是迄今为止超主权机构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最大一笔“熊猫债”,充分体现了中国债券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
中诚信国际业务评级总监兼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张婷婷表示,纯境外主体发行的“熊猫债”吸引了众多优质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也从投资端助力了人民币国际化。
今年以来,美联储大幅加息,而中国央行降准降息,9月28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4%,创2010年以来新高。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超过120BP。“从发行人的角度看,目前无疑是扩大发行‘熊猫债’的有利时机。”徐洪才说。
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报告指出,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徐洪才解读道:“加快金融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审慎稳健。金融开放往往面临输入性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投机资本非常多,可能会对国内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和指导原则。近几年,通过自贸试验区,并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平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步推进。但在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我们采取稳健的政策,并没有完全放开,这是十分必要的。”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