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之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就像是“承重墙”。没有消费,商品流、资金流等被迫中断,双循环也就无从谈起。昨天举行的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消费新趋势”分论坛上,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杨继瑞的一番生动比喻,不禁让与会者会心一笑。
论坛现场。 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国有着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眼下,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特征明显。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一致判断: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还有一组数据可以提供佐证。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8%,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源”。虽然数据够亮眼,但相较于全球平均77%的标准,中国消费市场尚有可挖余量。
引领风尚,承载丰富消费业态
与会专家留意到,在近期各类与提升消费能级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被频繁提及。根据相关部署,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试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看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大规模实现消费的重要场域,是全球经济运行中至关重要的“增长极”。
“增长极”靠什么来拉动经济?作为全球消费资源的核心承载地,其增速相当一部分来自新品首店。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也正全力追赶这一差距。以上海为例,其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持续升温。2020年,上海新设国内外品牌首店900余家,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90%。“高端消费资源的快速集聚,能带来更多消费选择。”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非我们自己命名的,它是引领全球时尚的发源地、风向标。”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宝祥这样注解。在他看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吸引集聚新店、新品,还要承载丰富的消费业态,成为时尚达人聚集地,商品、服务、消费者在此最大限度融合碰撞。
博采众长,满足更高层级需求
对标全球一流消费城市,上海仍有发展空间,但也自有其独特优势。欧莱雅集团北亚区总裁费博瑞对上海的未来寄予很高期待。他认为,上海既有丰富的历史脉络,又有新兴消费应用场景、体验场景。越来越多数字消费新体验在此试水,也为上海城市消费注入更多现代元素。
与会专家、业界代表一致认为,上海完全有实力成长为全球消费“旗舰城市”。下一步,首先要树立更高质量的消费标准,确保消费者有良好体验。此外,还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在双循环大背景下,不仅全球新品新店安扎在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中国品牌也同样奔赴世界各地。发端于上海的小红书,如今入驻品牌已超9万个。这其中,有不少都是国货、国潮品牌。受益于“中国制造”所积累的庞大供应链体系,国货产品的质量有坚实保障。让小红书创始人瞿芳欣喜的是,在这一轮新兴的国货、国潮品牌中,她看到了曾经一度稀缺的“产品力”,“大家开始关注品牌本身,以及它是否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不少专家认为,情感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的出现,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消费领域科技创新的巨大“试验场”。在这里,所有与消费有关的产业,都将探索更迭出新应用、新方案,譬如旅游、健康医疗、娱乐文化等。而这些产业共同迭代升级,将进一步助推中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坚实的“数字底座”,也为“中国制造”出海奠定基础。抖音、小红书等新一代生活分享平台,帮助更多小众国货更迅速地在Z世代群体中传播并扩大影响力。与会专家认为,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将在消费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经济可起到“多维连接”作用,精准配置市场资源。(文汇报记者 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