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过去的30年里,双方关系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丰富、贸易规模扩大85倍、抗击疫情同心协力、自贸协定红利尽显……中国与东盟合作已成为亚太区域最为成功、最具活力的合作,树立了亚太地区合作的典范。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30年,双方将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地区普惠、双赢、通赢格局。
打造开放包容经贸关系
公共卫生合作成新亮点
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双边和区域经贸关系。据了解,双方将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后续谈判联合可行性研究,共同努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尽早生效。RCEP是东亚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即将达到生效门槛。双方将加紧推动RCEP尽早生效,持续深化自贸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中国总理在以视频方式出席第24次10+3领导人会议时表示,中方愿为有需要的东盟国家政府、商协会、企业,举办与RCEP实施相关的人员培训、经验交流等能力建设项目,还将在2022年举办高标准实施RCEP研讨会。
中国与东盟国家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公共卫生合作交流成为双边合作新亮点。在第2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方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大向东盟提供疫苗和抗疫物资,继续支持东盟加快建设区域疫苗生产和分配中心,加强疫苗和特效药研发、生产和技术转移合作,共同落实好“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并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在未来中国和东盟国家将加强病毒溯源、疫苗和药物研发方面的科技创新合作。
不断加强产业合作
促进疫后经济复苏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自1991年扩大了85倍,2020年中国和东盟形成了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6305.4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在今年9月闭幕的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179个国际和国内合作项目签订,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双向投资再创新高。
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不仅会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加快走出疫情阴霾,也将有利于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从世界范围来讲,对世界经济复苏,以及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未来,中国与东盟将着眼疫后复苏加强发展合作。双方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智慧城市、灾害应急、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第2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还通过了《中国-东盟关于合作支持〈东盟全面经济复苏框架〉的联合声明》《关于加强中国-东盟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联合声明》两份重要成果文件。这两份文件对当今双方增进产业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便利的人员与货物跨境流动是维持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的基石。据悉,中国支持将东盟旅行走廊扩展到10+3范围的努力,更好发挥现有“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作用,畅通地区经济循环。中国将落实好10+3互联互通再联通倡议,促进区域内商品、技术、服务、资本等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促绿色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投资合作均实现稳步拓展。而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更将成为双方未来合作重点。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革新的动力源泉。10月26日,东盟峰会发表关于促进地区数字化转型的宣言。东盟领导人一致同意加强东盟各部门和东盟共同体各支柱的合作,旨在迅速和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后疫情时期的复苏进程,增强面对未来挑战和危机的长期复苏能力。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建立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并着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未来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会有较大合作空间。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经验丰富,可为东盟国家作出示范。未来双方将推动信息通信、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拓展数字贸易等新领域合作。另外,中国与东盟在城镇化合作方面也有巨大空间,可进一步在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等方面深入合作。
东盟绿色经济概念包括海洋和沿海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利用、治理、管理及保护,以促进水产养殖和捕捞、海运、可再生能源、旅游、气候变化、研发、改善人民福利和促进社会公正等领域的经济增长。中国倡议探讨打造10+3低碳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政策沟通、案例研究、能力建设等方式加强合作。据悉,中国愿加强区域清洁能源科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移;同有关国家分享减贫经验,推动“东亚减贫合作倡议”二期项目落地。同时,中国会加大对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APTERR)支持与投入,更好维护地区粮食安全;愿继续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优质农产品。此外,中国建议应尽早建立10+3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机制,开展区域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交流对话,提升灾害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