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在8月31日发布了2018年度半年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31.5%、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5.48%、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145.77%,特别是经营活动实现净现金流入538.86亿元,显著超过同期净利润128.85亿元的金额。单从这份基本财务数据来看,格力电器的业绩表现非常优秀,但是该公司在发布了这份半年报之后,8月31日股价却大跌了4.06%,跌幅远超当日深圳成分指数1.02%的单日跌幅。
可见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于格力电器报出的2018年度半年报业绩并不买账,那么市场在担忧什么?在格力电器表面看似强劲的业绩数据背后,又存在着哪些阴云?
预收账款骤降
拆解格力电器在2018年上半年中暴增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其中增量部分多来自于客户方欠款的减少和对供应商的拖欠增加,其中2018年上半年末应收票据余额为279.88亿元、较2017年末减少了40亿元以上,期末存货余额为131.15亿元、减少了30亿元以上,应付账款余额则同比增加了近20亿元。
而与此同时,代表着客户或经销商订货款的预收账款科目余额却出现了大幅下降,从2017年末的141.43亿元减少到2018上半年末的20.76亿元,净减少了85%。从格力电器的历史财务数据表现来看,上一次出现20亿元级别预收账款的时间,还是在2014年的半年报中,当时格力电器的预收账款余额为21.43亿元,较2018上半年末的余额还略高。
格力电器对于经销商的强控制,一直以来被市场视为该公司强大销售能力的象征;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也曾在众多场合表示,正是“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成就了今天的格力。
依据会计准则,客户方在“先款后货”模式下,在尚未实际收到货物之前已支付的货款,就体现在格力电器的预收账款科目中。而2018年上半年格力电器预收账款的大幅下降,这是否预示着经销商对于格力的产品订购、备货热情降低?这正是市场所担忧的。
市场对于格力电器预收账款变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2014年上半年,格力电器也曾出现了预收账款余额的大幅减少,当时该公司的预收账款余额为21.43亿元,较2013年末的119.86亿元减少了近百亿元;即便到2014年底,格力电器的预收账款余额也仅回升到64.28亿元,也仅相当于2013年末的一半左右。
此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格力电器2015年度业绩的“滑铁卢”,当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29.04%、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1.46%,这也是格力电器自1996年上市以来唯一一个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年度。
从格力电器2014年和2015年的财务数据表现来看,预收账款余额的同比变化,成为了该公司业绩表现的领先指标,而在2018年半年中,格力电器再度出现了预收账款余额的“断崖式”减少,降幅较2014年半年报更大,这令投资者担忧格力的业绩是否会重蹈2015年的覆辙。
格力的战略迷茫
格力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吝啬”的分红,也备受投资者争议。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格力电器2017年在实现225亿元净利润、净利同比增长35.33%的基础上,并未实施现金分红;2018年上半年宣告实施每股0.6元的分红计划,也仅相当于该公司同期实现每股收益2.13元的28%。
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在此之前格力电器连续多年实施了大额现金分红,2013年到2016年每股分红金额分别高达1.5元、3元、1.5元和1.8元,利润分配率长期高于50%,被市场视为高分红的“现金奶牛”。
针对2017年股东分红的“颗粒无收”,格力电器在其年报中给出的解释为:“为满足资本性支出需求,保持财务稳健性和自主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公司持续、稳 定、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
说到格力电器的“资本性支出需求”,就不得不提到该公司的“芯片梦”,在中兴通讯芯片时间爆发后不久、在舆论针对国产芯片行业相对落后的讨论声中,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女士提出将投资500亿元进军芯片领域;董明珠曾公开明确表示,格力不分红原因之一是为了研究芯片,“哪怕投资500亿,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随后在今年8月,由格力电器独家出资设立的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落地,注册资本达10亿元,由董明珠担任董事长。珠海零边界的经营范围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的设计与销售;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软件、移动设备软件开发与销售;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咨询;以及上述产品的批发与进出口业务。
然而对于格力电器的芯片布局,市场却存在很大争议,毕竟芯片研发之路的艰难是业界共识、对于单一企业投资而言风险极大,500亿的投资支出是客观存在,但是最终能否研发成功、能否带来与500亿元投资相匹配的回报,这都将给格力电器未来平添了很多不确定性。TCL董事长李东生也曾针对格力的“芯片梦”表示担忧:“500亿还远远不够”。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格力电器曾于2016年下半年计划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投资于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后者定位于新能源纯电汽车的研发与制造,但此方案一经推出便被投资者质疑其可行性,并导致这一收购方案在2016年10月召开的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被否决。
从事后来看,入主珠海银隆被否,对于格力电器而言焉知非福?今年以来伴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并最终取消,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迎来了一轮洗牌,珠海银隆也被媒体相继爆出了南京溧水开发区产业园项目停工并一度被法院查封,以及停工、裁员、拖欠供应商货款等诸多负面新闻。
由此珠海银隆的案例也可以看出,跨界经营、多元化投资绝非一帆风顺的坦途,为此格力电器将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和资金成本。如果再叠加预收下滑、主营产品销售遇阻,500亿元的“芯片梦”又将给格力带来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