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动态 > 产业观察:城市交通与“汽车社会”的来临

产业观察:城市交通与“汽车社会”的来临

大家车网 2012-09-24 13:36 来源:文汇报 作者:

产业观察:城市交通与“汽车社会”的来临(3)

“汽车社会”准备好了吗?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11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23亿辆,汽车保有量达1.04亿辆。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0亿辆,中国已经占据了其中的10%,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低于美国(2010年2.4亿辆)的世界第二大汽车保有国。这一切变化都是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以10倍的速度飞速发生的,国产汽车的年产销量已经完成了从200多万辆到将近2000万辆的飞跃。根据工信部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由此带来的燃油供应压力、环境保护压力以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将更加突出。据统计,全国667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堵,机动车排放更是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认为,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极限是3亿辆,达到顶峰的时间点大概在2025年或2030年。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100个家庭中有20个拥有汽车,就算进入汽车社会了。在去年8月底,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60辆左右,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经跨过了汽车社会的门槛。但是,从城市规划、燃料供应、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到管理体制机制、汽车文化、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我们对于汽车社会严重准备不足的问题却也暴露无遗了。

为汽车社会来临做好准备,其实包含了技术、管理和体制机制三个层面的问题。从技术角度看,倡导和推广少耗能、更环保、更具可持续性的驱动方式,加强传统燃油车的节能降耗和鼓励车型小型化轻量化,扶持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发展等等,都是推进车辆低碳减排、控制大气污染,并最终促成低排放、低污染汽车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另外,路网建设、智能交通、慢行交通体系开发等等,都离不开技术支持和科技创新。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摇号、拍牌、限购等手段,肯定都是迎接汽车社会的一种过渡性措施,事实上行政手段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通过市场手段,限制汽车使用频率,增加使用成本,抑制不合理需求,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发展公共交通,并不仅仅是增加刚性通勤的供给,也不仅仅是加大路网建设,而是要增加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同时提升公共交通的品质和服务,采用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智能交通和交通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为解决节能减排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归根到底,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政府很难通过单一增加供给来满足需求,只有将需求和需求管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供需平衡。缓解停车难的问题也是同样道理,最终并不是让所有机动车都有车位停放,而是让无车族缓买车辆,有车族少开车,在有车族、无车族之间寻找到利益平衡点。这无疑对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次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通行费,之所以会激起如此之大的反响,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民生解释所能覆盖的,其中蕴含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也许更值得关注。由于汽车消费税制的掣肘,地方政府往往把高速公路当成“印钞机”。我国高速公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建设模式,以及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等问题,构成了高速公路高额收费和超期收费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原因。地方政府通过转让公路经营权,虽然筹措到了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新的公路项目建设,但是经营主体的变更,也使得收费还贷公路转变为经营性公路,公路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与公路基础设施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愈演愈烈了。节日免费通行不仅直接影响地方收入,还会增加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成本和道路维护成本,地方政府和路桥公司积极性不高,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企业经营性资产的高速公路,其收费行为显然是受到法律保护,如何补偿企业的经济损失,如何协调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有待于免费新政的地方实施细则的出台。公众则更愿意把这顿免费盛宴,看成是高速公路收费的破冰之旅,看成是迈向汽车社会的希望之旅。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包亚明 )

共 3 条3/3首页 上一页 1 23下一页末页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