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1-04 09:07 来源:网摘 作者:
日本地震波及全球汽车产业链
今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核泄漏事故,让日本汽车产业"大伤元气"。包括本田、丰田和铃木在内的日系车企均受到重大损失,其中丰田每天损失则超过7300万美元。日系车企直到今年9月才基本恢复元气,有些车企甚至至今依然没有恢复正常的生产水平。
这次地震还影响到中国在内的整个海外产业链,零部件供应链面临断裂的风险,一些来自日本的关键零部件不能及时恢复供应。
编辑点评:日本地震暴露出了汽车业的产业链的弊端,由于日本企业牢牢把控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市场,在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上游的上游,一旦发生类似的突发性事件,立刻会引发连锁反应。这给市场敲响了一记警钟。
汽车“三包”法案继续难产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汽车作为高端消费品,仍未被列入“三包”的行列。从第一次征求意见开始讨论到正式召开听证会,已经整整相隔七年。
今年10月26日,汽车“三包”正式举行立法听证会,会上各方代表围绕诸多问题展开博弈,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在听证会上表示,汽车三包条件已经成熟,将制定实施细则来加以细化。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有关汽车投诉为8235件,同比增长32.4%,"汽车三包"的出台已刻不容缓。但汽车“三包”政策的正式出台,似乎仍未有一个明确的时间。
编辑点评:在汽车投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汽车“三包”法案的出台已经刻不容缓,汽车厂家和经销商对待质量问题的行为亟待规范。期待这次的汽车“三包”听证会最终能落实一个结果,而不要再次难产。
锦湖、韩泰轮胎接连陷入“质量门”
2011年央视"3·15"晚会上,锦湖轮胎被揭露在轮胎制造过程中存在违规大量添加返炼胶。6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发出通告,称部分批次韩泰轮胎由于设计或制造工艺问题,导致轮胎胎体内侧帘线外露,引发爆胎事故,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应停止使用。质检总局的预警发出后,很多用户群情激愤,已经渐渐平息的3个月前的锦湖轮胎"返炼胶"事件再次被提及。
从3月15日曝光后,锦湖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几乎全面停滞。但据统计显示,2010年锦湖在中国销售轮胎可达1600万条。
编辑点评: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但只关注利益而极端忽视产品安全的做法,无疑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不负责任。这些事件暴露的不仅仅是轮胎行业的内幕,同时也暴露了政府监管和行业标准的双重缺失。
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落空
公布于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曾明确提到,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但工信部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从2009年的13个城市扩大到25个城市。截至2010年年底,共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2010年,以上车型年产量为7181辆。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能目前远没有达到三年50万辆的规模。
编辑点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能源危机的必要途径,然而受制于电池技术、配套设施、市场价格等各方面的条件,新能源汽车距离进入普通家庭还非常遥远。
中国车企收购萨博计划失败
12月19日,瑞典南部维纳什堡地方法院宣布批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的破产申请,为这一拥有60多年历史的瑞典著名汽车品牌的命运画上了句号。这也意味着两家中国企业——庞大汽贸集团和中国青年汽车集团收购萨博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根据萨博已有的品牌协议,萨博轿车品牌将收归萨博卡车和萨博飞机,萨博轿车品牌将随之消失,萨博汽车留下的只有厂房、设备等剩余资产。据不完全统计,"双庞"损失或在10亿元左右。
编辑点评: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但面对文化差异、技术壁垒等各方面问题,中国车企仍需要谨慎,在国际并购中摆正自己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责任编辑: 小翼
上一篇:2011年十大车市事件盘点 | 下一篇:2011年热点车市事件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