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我国国内贸易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贸易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随着环境与气候风险的显著性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国内外热议话题。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洲绿色协议”,提出2050年欧洲将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地区。2021年1月,联合国正式发起“行动十年”计划,以确保在2030年实现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议程。目前,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已成为与经济发展并行的重点内容。
其次,在“双碳”背景下,国内贸易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倡导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为切入点,促进国内贸易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提升内贸领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5年到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8.70亿元增长到35.13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暂下降后,2021年三个季度迅速回升。在政策支持下,国内贸易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向。
再次,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体系引领新型全球化。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双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经济重心内收、市场主体回撤,因此积极布局国内市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场景。
《规划》提出要引导企业贯彻环境、社会与治理理念,建立内贸绿色发展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国内贸易主要行业积极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优化自身贸易结构,以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是有助于提升国内贸易行业碳利用效率,增强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国内贸易体系有助于提高物流运输体系循环化水平,从而提升贸易行业生产运营的碳利用效率,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二是有助于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效率。具体而言,贸易结构主体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货物贸易转向绿色可持续的服务贸易可以减少传统制造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贸易发展方向转向通信服务、金融服务、广告宣传服务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能够提高行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是引导绿色生产和建立绿色生活方式。贸易在双循环中发挥枢纽作用,构建绿色低碳贸易体系也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方向调整,引导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前是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内贸易可持续发展,结合《规划》,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第一,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流通绿色发展评估体系,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运用环境、社会与治理工具提升国内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内部监管的角度,企业可以建立ESG评估小组,根据贸易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指引和第三方ESG评价报告有效自查并提升生产经营活动可持续水平;从报告披露的角度,企业可根据贸易行业特色制定个性化的ESG披露与战略方案,提升信息透明度,促进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共鸣。
第二,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推进建立绿色产品体系,宣扬绿色消费理念。例如,从绿色生产的角度,建议监管部门建立统一的绿色包装认证和评估机制,促进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从绿色消费的角度,推广节能家电、绿色家具等绿色产品,适度扩大需求量,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
第三,提升流通绿色发展水平。建议企业运用金融科技降低各个节点的营运成本,协同推进绿色产业链管理。例如,在货物运输环节,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监测仓储与配送,优化物流配送路径,减少运输成本和车辆能耗;在流通渠道环节,鼓励线上销售绿色产品,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直销或与实体企业合作经营绿色产品和服务,降低运营成本,
第四,构建再生资源新型回收体系。加强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布局,提高废旧物资回收、分拣、集散能力。例如,利用“互联网+”建设二手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二手商品流通成本,形成二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绿色金融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