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我国河南省郑州、巩义等地遭遇罕见极端强降雨洪涝,引发普遍关注。近日,全球极端天气的报道屡见报端。6月底,历史罕见高温席卷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等地,致数百人丧生。7月中旬,德国等国家也同样遭受了极端降雨天气,洪灾造成上百人死亡,成为本世纪以来欧洲最大的自然灾害事件。
“如果没有气候变化,人们不会在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地区观察到如此高的温度,这是气候变化的明显迹象。”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气候变化也是今夏席卷西欧地区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在减缓气候变化取得成效之前,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将越来越多。
专家分析,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高温天气发生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150倍。气候变暖会增加降水,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气候学教授海利·福勒研究,气候每变暖1摄氏度,空气中水分就会增加7%,这为极端降雨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来源。大量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如极端降雨、洪涝、高温、干旱、火灾等更为频繁。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巨大的挑战。此次我国河南郑州等地极端暴雨洪涝,也给我们带来警醒。有网友留言说,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极端自然灾害或许可能唤醒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人类活动如此紧密地联系并决定着气温与气候变化以及天气。可见,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低碳减排、低碳生活,并非只是热炒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笔者认为,应向社会普及极端天气灾害背后的深层次气候变化原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报道呼吁,树立“零碳”导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强化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争做“零碳先锋”的良好社会氛围;研究“零碳”导向的产业新业态;积极鼓励“零碳”导向的技术创新;促进“零碳”导向的项目落地、“零碳”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以及国际合作等。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繁,低碳减排的呼声将会越来越高。
据报道,过去10年中,全球平均每年约有2310万人因气候相关事件流离失所。充分重视极端天气挑战带来的预警,是我们应有的智慧。因此,应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挑战,即应从长远着手加快低碳减排绿色发展,同时也应从当下出发全方位提高社会极端天气应急管理能力。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指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如极端降雨,对于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来说,排水系统、地下线缆、通信基站、电网以及自来水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都面临着冲击与挑战。据报道,郑州这次极端降雨几乎是其海绵城市设计的应对降雨量的10倍。郑州极端暴雨也将会引发反思,城市的规划、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等,都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加强社会应对极端天气的系统性功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与灾难性后果难以估量。最为可怕的是,气候变化最大的风险即一旦越过某一临界点,可能将加速变化、不可逆转,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灾难。应对极端天气,我们应共同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