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降薪了,又没年终奖,是真失落。幸好还是保住了工作。”吴华(化名)吸了一口烟,慢慢吐出,对朋友感慨了起来。
作为一名房企投拓部门的成员,他今年很早就放假了。最近这两个月,他总是思绪万千,因为身边的同事,减员了不少。公司在年底,推出了更为严格的考核方案,熬不过自动离职、被辞退者,并不少见。
(相关资料图)
由于公司业务收缩,投拓部门工作量不大,吴华需要时不时充当客串角色,到其他部门帮忙。他自嘲自己是“打杂的”。
临近年底,公司异常安静,没有了往年热闹的年会、慷慨激昂的演讲、展望来年的底气。记得前几天的一个下午,他们收到了放假通知,但办公室没有一丝兴奋的气氛,同事们只是收拾了一下各自的桌子,等到下班时间到,就各自散去了。
至于年终奖,自然是不敢奢望了。吴华保持着人间清醒:“房子卖不动,说什么都是白搭。”
这是一句实在话。去年有近9成百强房企,业绩下滑。其中,销售额同比降幅大于50%的企业数量,达到36家,这一系列数字,让人愕然。
别看年底融资环境放宽,股市一片喧嚣,其实房企的资金压力,在短时间内还是很大。境内外债台高筑,逼得地产商只能进一步节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优化考核,连央国企、头部房企也不例外。
面对波诡云谲的房地产市场,唯一的不变就是变。眼下,巩固现金流、维持利润,成了房企首要的目标。他们想勒紧裤腰带,熬过寒冬,等待阳春三月的到来。
房企变阵
在一众地产商眼里,眼前的迷雾还没有散开,行业形势仍未真正明朗。
行至年关,既要储粮过冬,也要向管理要效益。于是一波精简、优化的举措,扑面而来。这次企业变阵,比往年来得更加明显。不少头部国资房企,也在其列。
招商蛇口开启了新一轮的城市、区域调整。其中,南通、无锡两个城市公司被降级,粤东公司撤销,长沙事业部升级,苏州城市公司合并更名等。
收缩、聚焦成为了主旋律。此次招商蛇口被吞并的城市公司,大多都是业绩不突出、利润贡献较少的主体。招商蛇口意在整合之后,实现提质增效。
而善于窥探行业风向的郁亮,也对万科南方区域,进行了人事换防。在大本营深圳公司,宗卫国不再担任总经理,由东莞公司的周嵘接替其位;此外,南方区域副总经理李东,则调任东莞。
周嵘曾就职于中海建筑公司,后在万科成都、东莞公司,都担任过总经理。过去的7年时间内,万科东莞经营效益,在南方区域中排名第一。2022年,万科东莞实现销售额180亿,位列榜首。
这些成绩,都被郁亮看在眼里,才会让周嵘坐镇深圳。
央企一哥保利,也同样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微调,主要是两起合并:江南平台和苏通平台合并为苏州公司、湾区和粤东合并为湾区公司。这可以视为它近两年一系列创新改革、人员调整的延续。
比较受关注的,还有绿城的整合。它将原浙西区域集团、浙东区域公司、杭州亚运村项目公司合并,成立浙江区域集团,并按区域集团类别管理,负责浙江、福建的投资拓展与项目管理。
而作为示范性民企之一的新城,更是在12月中,就对地产、商业的“双轮”角色,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归类。
新城的集团总部,整合了投资、资本、资管、人力、财务、法务等职能。而地产开发事业部,则负责全品类地产开发、代建;商业管理事业部,负责全品类商业管理,强化商业深度运营相关职能。
将经营思路、机构捋顺,必然伴随着人事调整。新城联席总裁曲德君,高级副总裁严政,高级副总裁、CFO管有冬,都各自在商住领域,分管更多的部门,互为犄角。
面对波诡云谲的房地产市场,唯一的不变就是变。眼下,巩固现金流、维持利润,成了房企首要的目标。这要求企业的排兵布阵,不但要倾听到一线的炮声,还要登高望远,未雨绸缪。
与前些年的“裂变”热潮不同,目前大部分房企都在收缩、聚焦。前路回暖的方向清晰,但要跑完黎明前的最后一段路,还需“瘦身”减负。
“瘦身”待机
房企内部的优化与瘦身,总会成为人们口中热议的话题。
近日,绿城画出了绩效考核的红线。大概的意思是,设置年度综合指标,按照完成的比例,决定降薪的幅度,以及个人的年度绩效等级。假若年度综合指标的完成度,小于80%,将被免职。
此外,年度归母净利润<0,将被管理干预;而经营性净现金流(须扣除财务利息金额)<0,也会被免职。
与此同时,在组织层面,绿城将综合红线指标的触发情况及其他因素,对子公司采取组织降级、业务托管的管理干预措施。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一些人把绿城的举措,定义为节衣缩食下的“裁员”“降薪”。不过,绿城也已站出来澄清,直言“关于考核制度,绿城其实一直都有类似的,今年只是顺应市场变化,优化了红线考核。”
对于裁员的说法,绿城也做了说明:“2022年减员1700余人,同时也新增员工1600余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员工整体人数保持稳定。”
当下正值行业深度调整,又到年尾,这确实是个敏感的节点。地产领域优化精简人员的消息满天飞,不时撩动着从业者的神经。
有消息称,近期,某千亿房企在批量约谈员工,对基层一线岗位的员工进行减员。有一个城市公司的部门,从原来的17个人,裁撤到只剩5人;另一城市公司某部门,甚至从5个人,减少至1个。
至于离职补偿,该公司许诺“N+1”,但只能分期支付,接下来12个月,每个月给一部分。不过,据说这部分钱,要从项目的预售资金里面拿出来,将经过监管部门和债权人的关卡,大概率不能通过。
地产商之多艰,可见一斑。
相传北方一出险房企,也在开始大规模地精简人员,裁员比例超过20%。此次精简行动,已经进行到中后阶段了,大部分被裁的员工,已经收到了公司的面谈。而离职赔偿,同样是分期支付。
几乎与此同时,还流出了一份关于某稳健房企的降薪方案。其中提及,职级副总监以上的降薪30%;职级经理级别员工也降薪,分摊降薪工资总额度;人力根据人才盘点结果、绩效考核、业绩等情况,制定贴近每个人真实情况的降薪额度。
更早之前,还传出一家发展双线业务的某房企,每年都会在一两次组织架构调整中,陆续拆分合并,优化人员结构,累计已减员80%。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甚至连龙头房企,也难逃降薪减员传闻。有些传闻真真假假,无从辨认,但地产行业减员的现象,已无法掩盖。
有人做过统计,眼下投资拓展、开发报建、工程管理、设计管理等业务职能,都在大幅缩减人员比例。其中,投资拓展职能减员比例,最高达到35%以上。
2019年,地产开发相关从业人员(不含置业顾问人员)约210万人。但2022年受市场波动影响,从业人员预计下降至170万人,这将导致地产开发上下游产业减少约600万个岗位,影响全产业链1500-2000万人。
地产商的目的很明确,即节省开支,度过寒冬,等待下一个窗口期。
缥缈的年终奖
有些地产人比较幸运,他们不在被优化的名单之中。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感受到了行业深深的寒意,因为今年早早便放起了长假,而且年终奖还没有着落。
今年的春节假期,祥生放假23天、伟星20天、金地19天、滨江18天、新城15天,大都刷新了各自春节假期的纪录。而绿城、阳光城也有13天假期,保利、融信、佳兆业、港龙等则有12天的放假天数。
据统计,今年春节,超过半数房企都给出超过10天的假期。除了一些营销人员,或有交付任务的员工之外,大部分人都能休长假。房企的想法是,1月份市场仍较平淡,干脆就早点让大家回去过年。
但有些地产从业者,却高兴不起来。虽说延长的假期是带薪的,然而有些出险房企,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假期薪资,员工们拿到手上的收入缩减,心中难免有些落差。
此外,很多公司连年会都取消了,更是少了几分热闹的氛围。没有了回望过去的年度总结,没有了慷慨激昂的来年展望,连年终奖也不敢奢望了。
除了国央企,多数民企地产人,都已没对公司年终奖寄太大的希望,他们的预期是2022年年终奖要么不发,要么就给一点意思一下。
这是极为少见的。年终奖一直是地产人薪资的重要构成,前两年地产已进入调控期,且毛利率下滑明显,但年末能照常收到一笔奖金的人,仍旧不少。如今空手而归者比比皆是,境况已大不如前。
从业者心知肚明,过去一年,企业债务还不起、房子卖不动,确实难熬。
去年有近9成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下滑。业绩同比降幅大于50%的企业数量,达到36家,另有32家百强房企业绩增速在-50%至-20%之间。年内,仅20家规模房企全口径规模超过千亿,相比2021年减少了23家。
11月以来,地产融资放宽,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支箭齐发,后来还有“内保外贷”政策出炉,地产圈直呼拐点到了,股市也曾一片飘红,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但这并不代表行业真正回暖。
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只有楼市温度起来了,才能让地产恢复元气。地产从业者休完这个春节假期,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阳春三月,房子卖得出去,他们的业绩才有保障。
编辑:黄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