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3-03-21 10:57 来源:盖世汽车网 作者:Terry Miao
大众DSG事件因在今年“3.15”晚会上被曝光而再次成业内关注的焦点,曝光后短短数天内,这场旷日持久的汽车质量事件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一直拒绝召回的大众汽车最终迫于舆论压力选择召回。
3月20日,大众汽车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决定自2013年4月2日起,召回部分缺陷汽车,共计38,4181辆”。在华态度强硬的大众汽车终于承认自己产品质量存在缺陷并宣布召回旗下近三十余款车型,消息甫一传出业界哗然,各方媒体争相报道,消费者更是弹冠相庆。
每年“3.15”前后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都会受到各界空前的重视,特别是被集中曝光在央视镁光灯下的问题都能迅速得以企业回复或解决,这有效推动了国内消费环境的改善。以汽车产业为例,近几年被曝光的质量事件,包括2010年的“货车护栏”、2011年的“锦湖轮胎制造以次充好”等长期无法得到厂商重视的质量隐患,在晚会后不久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2013年,汽车产业再成3.15”晚会曝光重点,“江淮同悦“生锈钢板致安全存隐忧”、“大众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安全隐患”被曝光,特别是后者,一个全球闻名的汽车品牌在国内最高的舆论平台上被负面曝光尚属首次,被看做是国内汽车消费维权的标志性胜利。
然而,欢庆之也不免让人陷入沉思,这种体制下的主流舆论是真正代表消费者权益吗?对媒体的过度依赖是产业发展的良性模式吗?
主流媒体并非消费者权利的代言
仍以大众的DSG事件为例,2009年3月,大众在华推出搭载DSG变速箱的车型,这项新技术以低排量、低油耗为宣传点迅速俘获了大批国内消费者,带动大众在华销量突飞猛进。
但好景不长,同年底便有大量关于DSG的群发性质量投诉传出,自此,DSG车主长期的维权之路拉开帷幕,但处于法律法规“真空期”的国内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其合法权益在厂商和相关部门的利益博弈中被选择性的遗忘。
无法可依、维权无门的现实在刺痛消费者的同时也刺激着汽车媒体的神经,近年以来,DSG事件在国内市场上可谓草木皆兵,全球范围内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在国内市场引起轩然大波。2012年的“3.15”晚会之前,大众汽车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坊间传言DSG质量隐患将在晚会上曝光,汽车媒体枕戈待旦,但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万众瞩目的央视“3.15”并没有任何关于大众汽车质量问题的报道。
2013年的“3.15”晚会大众DSG最终被曝光,已经被证实存在的质量问题却被推迟一年才公之于众。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问题爆发至今的这段时间内,消费者的损失谁又会来担责?此外,配备DSG的大众汽车的数量接近百万,为何召回只是其中一部分,厂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这些恐怕这又将是不了了之的问题。
国内汽车消费呼吁长效机制和行业规范
主流舆论并非完全体现消费者的意志,而且在市场经济下由媒体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但在国内汽车消费环境中这却成为了现实。
媒体的监督职能充当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伞”本无可厚非,但这种软性的约束力必须匹配有长效的法律法规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单方面的放大媒体职能已经本末倒置,日日存在的消费者权益问题岂能依赖一个“3.15”一年曝光一次就能根除。而且即使“3.15”曝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那些没有被曝光的呢?
近日,奔驰、宝马、奥迪等多个豪车品牌车主投诉车内有异味,部分车主开车后还产生免疫力下降以及多种肺部疾病的问题见诸报端,车主维权被车企和经销商互相推诿,面对繁复的诉讼程序以及取证的各种壁垒,车主最后多会放弃维权。据了解,车内座椅中的皮革、发泡海绵,车内塑料材质的配件等含有的化纤成分,以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粘结剂都可能散发异味,但短期内并不会对人身体有太大危害,如果两三年甚至更久就会危害身体。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多品牌豪车车内空气质量问题除上述散发异味的载体外,主要是另外一种载体——阻尼片可能会长期放出刺鼻气味。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材料工艺所一位高级工程师表示,阻尼片紧贴在车身钢板上,可起到减少噪声、减少震动的作用。而阻尼片之所以会散发出异味可能是由于其材料是沥青制成。
对此,被涉及到的车企也迅速给出了反应,除了给出不痛不痒的重视承诺外,毫无意外的都强调了其使用的材料符合相关标准,并不存在质量缺陷。车企面对大量的投诉却可以“轻松”消极应对,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这一案例更加说明了标准法规缺失或落后已经成为了阻碍汽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者只能无奈重复着漫长的维权之路。要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机制和行业规范已经迫在眉睫。“法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衡量消费环境优劣与市场成熟度的重要尺度,只有靠完善的法律法规护航才能让消费者的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中国也才能真正走上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