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2-16 08:3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导读]任勇的一系列调整,都是针对“如何在车市冬天里,完成销售闯关”推出的,也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刚性需要。
2011年12月中的一天,东风日产员工走进办公楼时,发现大厅凭空多了一个雕塑。这个来自荷兰的解构艺术大师保罗·范罗德耗时3个多月,把一部天籁汽车艺术地解构成3421个零部件,用钢索悬挂的物体,被命名为“Journey In Motion”(天马行空)。
这是东风日产为迎接花都二工厂投产举行的“创新之旅”—八年发展成果回顾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东风日产针对下一步发展的一系列体系调整随之推开:成立启辰销售事业部,实行集多种功能为一身的大区制管理,分拆成立数字营销部……
作为东风日产执行副总经理,任勇的这一系列调整,都是针对“如何在车市冬天里,完成销售闯关”推出的,也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刚性需要。
“今年冲刺100万辆虽然有压力和风险,但是肯定会全力以赴。东风已经是行业的第二名,但是我们东风并没有这个100万,所以东风日产要挑这个大梁,要冲破100万辆,东风日产一定要进入行业前三,如果100万辆达不到就是一个空话。”任说。
有人评价,一旦100万辆闯关成功,中国车市将就此形成大众、通用和日产三寡头的竞争格局。此前东风日产销量从5万辆飙升到15万辆只用了一年,从15万辆提高到50万辆只用了四年,从50万辆到80万辆只用了两年,创造了中国汽车销售神话。
一个月前,东风日产公开宣布:今年全年销量目标锁定100万辆,最终进入汽车行业前三,把2013年冲刺百万辆的旧计划提前了一年。一周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跌至5%。在北京摇号和限行政策卡住车市喉咙之时,业界对今年中国车市的预测哀鸿一片,车市寒冬说喧嚣尘上。
在市场普遍唱衰2012年的背景下,东风日产是唯一明确提出业绩增长目标的公司,且增幅大大高于行业5%增长的预测。作为最后一个大型合资汽车公司,成立仅八年的东风日产,会成为维护中国汽车市场“全球老大”脸面的一个重要发动机吗?
挺住
东风日产能连续六年以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的幅度让同行眼馋,很大程度依赖于任勇。身为东风日产副总经理和中方一把手,任勇的全局观和决策力,这几年让东风日产受益匪浅。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管理权限、待遇等等,东风日产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任勇的策略是“挺”—顺势而为。
谁都知道闲则生事的道理,自2005年实际掌管东风日产后,让整个公司围绕一个又一个高增长目标转动,是任勇的经营策略总方针。
当2009年东风日产完成50万辆后,许多人会提出管理的问题,待遇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任勇采取搁置问题,提出80万辆销售目标的策略。用更高的目标去要求大家,一方面,发展可以让收入、待遇、职位、经销商的积极性等问题在发展中自然解决掉,同时通过更高的目标去转移从上到下的注意力,让整个企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争取资源分配上来。
事实证明,这一招在后来两年收到了效果。东风日产2010年销售完成了66万辆,2011年销售突破了80万辆。东风日产样板开始被许多企业私下研究
在东风日产内部,任勇具备大哥气质。虽然近几年东风日产因为业绩出色,被竞争对手挖人无数,但是除销售本部长陈斌波调任东风本田,属于东风集团内部调动外,任勇身边的骨干很少有流失的。
对自己欣赏的人,若其有其他想法,任勇经常的态度是“别扯淡,跟着我好好干”。能让上下服气,并不仅仅是因为性格,更多的人看重的是任勇的能力。
2003年东风日产成立之初,采购、生产、营销整个生产链条都由日本人在管理,因为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导致整个2004年东风日产销售业绩很差。2003 年之前风神只有一款蓝鸟且卖了5万辆,2004年在引进了阳光和蓝鸟至尊,同年9月28日中级车天籁上市的情况下,反而销量只有6万辆,这让日产方慌了神。
任勇找到直属上级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克己,同时跟搭档吉田卫讨论,要求由中方来负责营销,日方继续负责生产。2004年底任勇接管营销,2005年东风日产直接干到了15万辆。
任勇代表的东风派上位后,一年的表现让日产派佩服。2005年下半年,被媒体称为“东风日产基本法”的《东风日产行动共同纲领》经讨论出台。纲领讨论历经半年,之前中日高管一有时间就会坐下来分主题和课题讨论。课题包括:三年企业的愿景目标,采购、生产、营销等环节面临什么问题。
在《纲领》中,中日双方管理层提出了“人·车·生活”的东风日产企业口号。“当时日产的口号翻译过来是‘丰富人们的生活’,‘人·车·生活’是风神时代的口号。”一位前东风日产的人士透露,当时日产对风神的东西很抵 触。
任勇最终用行动说服了日产,尤其重要的是把“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等内容,用书面形式在《行动共同纲领》里确定了下来。这句话也在后来得到了落实。
1 2 3上一页下一页
责任编辑: 孟飞林
上一篇:邵玉梅:留给本土品牌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 | 下一篇:郭小戈:车企兼并重组路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