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装氙气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将车前大灯改装成高瓦数的氙气灯。交警部门、环保部门认为,目前的氙气灯市场鱼龙混杂,氙气灯已经成为城市的流动光污染源。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对这种改造的治理仍然面临多重障碍。 记者调查:车主多怀斗气心态 半数改造不合格 “超强大灯低价促销”“氙气灯每对18000元至9888元”……这是记者在广西南宁园湖路、白沙大道、江苏南京大明路等地一些汽修、汽配市场看到的汽车修配店打出的促销广告。 南宁园湖路上一家汽车修理铺面的老板顾武铜告诉记者,15万元以下的私家车最喜欢改装车灯,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司机都是新手上路,很不习惯夜间行车时对面车辆射来的“强光”,抱着争口气的心态来改装车灯。“临近春节,购车族越多,前来改造车灯的客户也就越多。园湖路每天都要接待60至70位前来改装的客户。”
改装用氙气灯附件全球著名光源制造厂商欧司朗代理商冯华菊告诉记者,氙气灯改造的重要前提是确保行车安全,因此,有信誉的汽车光源生产商不会推荐太亮的车前灯,也不建议车主使用灯泡色温超过6000K的车前灯。“太亮的车灯不仅影响对面司机的判断,而且会降低路面的反射率,影响司机对路面状况的判断,造成危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警总队技术专家石镇嘉认为,擅自将车前灯改造为氙气灯的车辆,超过半数以上无法通过车辆检测,主要是因为这种改造违反了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改造者技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业内人士自揭“氙气灯”暴利产业链 现在最流行的一种改装氙气灯,通过把氙气灯的灯泡安装在卤素灯用的灯座上,使原来使用卤素灯的车主能够很方便地升级为氙气灯。标价最低3000元,实际成本不到200元。 南宁白沙大道上最早打出“车灯改造”的经营户夏雨岩向记者揭示了其中的暴利产业链: 一副车灯便宜的2000元至3000元,昂贵的上万元,但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档氙气灯少之又少。目前的氙气灯改造一没有装配透镜;二没有大灯清洗系统;三无法保证灯光色温在4300K以内;四没有装配大灯自动水平系统。仅这几项,就能节省2/3以上的成本。如果是国内生产的氙气灯,成本就更低了,通常只有报价的1/4-1/5。氙气灯改造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暴利。 生产企业的成本加上运费到修理厂、改造厂等销售网点,价格就翻了几倍。标价上万元的产品,实际成本最多不过2000元至3000元。修理厂、改造点往往会演绎“解体术”,将一些部件分拆之后销售。每一个部件的利润都是原来的100%。 禁氙令”挡不住改造风 监管障碍亟待突破 针对各地频繁使用氙气灯带来的交通隐患,各地交通安全部门纷纷出台措施,限制氙气灯的违规使用。不过,众多专家认为,目前存在的监管真空,仍然是规范这一上千万元产业的最大难题。 不久前,江苏南京交管部门全面启动对擅自改装违规氙气灯的处罚和规范。一旦发现,除罚款200元外还要现场拆除。南京交管部门已经正式启动了针对违规改造氙气灯车辆的排查、规范力度。 此前的2006年12月,武汉市交管部门宣布:夜间使用氙气灯将被视同“不按规定使用灯光”,违法行为人将被处以罚款50元、记扣1分的处罚。 车辆照明设计专家吴
奇瑞对国内的氙气灯市场作了这样的估算:按照2006年我国汽车产销700万辆,其中1/7即100万辆已经进入前灯改造维护周期计算,即使只有一半车辆需要更换氙气灯,每副氙气灯4000元人民币标准价格,仅2007年氙气灯市场份额就超过2000万元。 吴奇瑞认为,我国《机动车运行安全条件(GB7258-2004)》关于车灯部分,只对功率、最小照明亮度、颜色以及照射角度进行了规定,没有对最大照明亮度的规定。而车用氙气灯产品目前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甚至许多生产企业也没有相应的企业标准。标准的缺失,是导致市场混乱、产品品质低下的主要原因。(编辑 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