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0-03-11 09:06 来源:易车网 作者:彭 斐
专家称北京限行政策促进公共交通发展(2)
北京患上交通心脏病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梁思成去世前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新城,北京将会怎样……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
如今,他的担忧已经成为现实。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北京交通的拥堵成为影响北京城市效率、北京商业软环境的重要问题。
自2003年,北京市大量的交通治理措施相继出台,但从2003年开始,北京交通还是进入前所未有的拥堵状态: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进行的场馆建设全面铺开,解决交通拥堵的地铁8号线、10号线进入施工期,使得短时间内北京拥堵程度进一步加深。
2003年,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曾向媒体坦承:“我觉得北京刚刚开始进入交通拥堵的历史时期。非典之后,我就预感到,北京交通的问题会更严重。”
而事实上,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真正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前门大街、崇文门大街等路段,开始出现拥堵的情况。原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段里仁回忆,“那时候的拥堵,主要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并集中在几个路段。”
为此,1994年起就有一些专家提出要对车辆进行限制。
“当时我是非常反对的,因为那时候北京道路上的车辆还没有现在这样多,非高峰时段甚至出现一些道路使用率很低的情况,如果那时候实行限行政策,将会导致在非高峰时段资源的浪费。”段里仁说。
为了整顿北京交通,北京市交通主管部门先后出台在长安街上禁行两厢车以及随后限行大型卡车的政策。但是那时候,机动车分时间段的交通限行仅处于讨论阶段。从2003年起,北京开始实施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对于会给北京交通带来较大影响的项目,北京市将不予审批。
限行只是一种手段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能否在特殊时期解决北京市的交通问题,除去道路优化等措施,“交通限行”政策再一次被提起。随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开始研究。
据段里仁介绍,当时在养路费等问题上,很多专家都非常反对的,认为老百姓交了养路费,就应该有权利到路上来开车。“后来政府决定返还养路费,才使争论平息下来。”
奥运会结束后,为延续交通拥堵改善的效果,北京市从2008年10月11日至2009年4月10日,实行了机动车按尾号每周停驶一天的措施。6个月的实践显示,限行期间,北京交通拥堵指数为5.15,属于“轻度拥堵”,比无限行期间7.54的“中度拥堵”有了明显改善。民意调查显示,85%以上的市民支持长期施行限行措施,80%以上的有车人也对限行持赞成态度。
2009年4月11日,北京市宣布从此日起继续推行“每周少开一天车”的限行措施,措施为期一年。受限行后交通改善的推动,北京市公交车速度提高了5%。北京公交在限行实施后3周的日均客运量达到1747万人次,比之前日均增加了94万人次。
但与此同时,自2009年4月份以来,得益于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宏观政策,北京1.6升及以下排量载客汽车保有量连续5个月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此外,为解决尾号限行带来的不便,很多家庭开始购买第二辆车。
在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北京市今年平均每个月增加驾驶员4.8万余人,道路上每天小剐小蹭事故约2000起。
随着扩大错时上下班范围建议的出台、限行措施的有效执行以及北京各级党政机关拟实行错时上下班建议的发布,可以看到北京市正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的现状。
限行为公共交通发展赢时间
北京市交通委委员王兆荣说,限行并不是北京解决交通拥堵惟一的途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根本出路。
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只有公共交通发达了,人们才会放弃私家车,但目前这个交通拥堵的现状是无法一时改变的,这也是北京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也必须经历。
如何能够在不限制人们拥有汽车的前提下,使人们自愿减少汽车使用率,也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较佳手段,比如提高停车费、普及环保意识等。
一旦汽车在生活中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以至整个城市乃至国家都被载到车轮上后,一些很难解决的极限问题就出现了,比如石油问题,比如拥堵问题。当有限的油料与有限的道路遭遇看起来无限制增长的汽车,矛盾就爆发了。
据专家估计,按照目前的机动车增加速度,大约只需3年左右时间,即使沿用尾号限行策略,北京的拥堵状况又将恢复到限行前的水平。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是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式。
目前北京正在开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建设,而且北京已经进行了6个阶段的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治理,除了建设轨道交通外,还有优化公交线网、建设换乘枢纽等非常多的措施。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限行就是为给公共交通发展赢得时间。
2009年,北京有13条地铁同时建设,这是北京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北京地铁总里程将达到561公里,北京市区内步行1000米之内就能够找到一个地铁站口,公共交通占出行比例将达到40%以上。
交通是为人类服务而存在,交通的治理当然要以人为本。这表明,我们在治理交通的过程中,绝不应仅仅把限制汽车保有量作为目标,提高大多数人的出行质量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否则,即便路上不堵了,人心一样会堵。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