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0-01-27 09:16 来源:易车网 作者:
可借鉴“英国模式”
7000万人次参观,每天平均40万,最高峰可以达到一天100万,这是世博会期间上海将要面对的人流压力,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由轨道交通承担。一旦发生类似“12·22”的事故,大量乘客被困或者无法进行公交转乘,带来的后果将无法估量。
政协委员周荣在《关于制定世博期间轨交应急预案的建议》中提出,上海应借鉴“英国模式”,成立上海轨交应急办公室,协调统筹各方力量,以便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周荣还建议,应建立地铁应急分级制度。“在英国,应急机制被依次分成“金、银、铜”三级。一旦突发事件发生,依据不同等级,采取不同措施,调动不同部门,投入不同资源。”
对此,市建交委表示,各方面均有轨道交通应急预案,市建交委将对其进行协调,牵头组织轨道交通应急联动指挥体系。“我们的想法是,如果发生问题,不急于修,而是尽快疏散乘客。”比如,发生应急状况后,本市将临时调动公交车在地面,按地铁线路来回接驳乘客。
车站500米内可收短信
上海“12·22”事故最受到诟病的是,事发后许多乘客还无法知道地铁确切的情况,往地铁里赶。对此,市人大代表顾肖荣昨天就提交了一份《关于修订<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的议案》,对于规范轨道交通故障信息公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该份议案中指出,现行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自2002年起实施。条例规定“列车因故延误十五分钟以上,或者需要调整首末班车行车时间的,应当及时向乘客告示”,但对以何种方式告示乘客、怎样才算是“及时”告示乘客,都没有作出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对此,他建议可将此条修改为:“列车因故延误三分钟以上,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单位应当通过车厢内设置的扩音设备将有关情况告知乘客;列车因故延误十五分钟以上,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单位还应当通过车站内设置的扩音设备、电子公告设备等将有关情况告知正在车站内候车的乘客;列车因故延误三十分钟以上,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单位除履行上述告知义务外,还应当在十五分钟内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向上海市轨道交通线路网覆盖范围内的居民告知有关情况。”
记者就此采访市建交委主任黄融,他表示,被判定为事故的最短时间也要15分钟,“所以,一旦事故确定,我们会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他说,目前,申通地铁正在地铁3号线、1号线等线路布设信息网络系统,让站内乘客更便捷地知道线路运营情况。特别的是,目前申通地铁集团正在研究若遇特殊情况,就用手机短信群发短信的手段。目前,群发范围设定为地铁车站500米以内。
制作应急指南加强演习
一旦发生事故,让乘客“有所准备”也将是极其重要。周荣委员建议,针对世博期间外国外地游客较多的情况,上海应该制作一份中英文版本的简易指南,内容涉及人流高峰、故障发生时的预防、应急措施。同时,充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邀请“铁丝”(地铁粉丝的简称)、网友一起制作、完善、推广这份“民间地铁应急指南”。
同时,游闽键委员还建议,地铁运营商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提高对突发性交通事件的应急能力。
去年地铁的“12·22”事故,把上海轨道交通的应急问题“撞”出了水面。记者昨天了解到,涉及故障信息公开、建立应急机制等的多份议案和提案已递交到上海两会。
责任编辑: 孟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