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看车 >新车 > 国内新车 > 三厢POLO是障眼法 上海大众新桑塔纳谍照

三厢POLO是障眼法 上海大众新桑塔纳谍照

大家车网 2011-12-07 10:54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作者:xuqing

  近日网上频传出上海大众三厢POLO的测试车谍照,但从权威人士处得到消息表明,这辆测试车并非用于测试海外版的新一代三厢POLO,而是用于测试上海大众全新桑塔纳的动力和底盘系统。尽管采用了海外版三厢POLO的外衣,但其测试车上所张贴的"A-Entry测试车"的字样还是显示出其不同寻常的身份。

  据悉,目前南北大众一共有三款A-Entry车型正在紧张地进行相关测试,它们分别是未来的全新桑塔纳、全新捷达和全新斯柯达"X锐"。三款车型均采用相同的整车技术平台,动力方面均将采用带有"STRAT-STOP"(自动启停)装置的EA211系列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目前大众汽车主流的EA111系列发动机的升级版,增加了自动启停装置,可以在怠速状态下自动关闭发动机(该功能可关闭),以节省燃油和降低排放。对于道路较为拥堵的国内城市交通路况而言,这样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的尾气排放。但国内车主是否能够习惯这一功能对行车习惯所带来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

  谍照中进行测试的车型,实际上就是即将在2012年年底正式发布,2013年年初上市的全新桑塔纳。据悉,全新桑塔纳的整车设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目前在进行最后的车辆匹配测试和装配工序设定、测试等工作。这款新车将在上海大众全新的仪征工厂投产,预计最快将在2013年二季度左右上市。和现款桑塔纳基于70年代的技术有所不同,全新桑塔纳的技术水平将和目前国内市场主流的入门级A级车相同,整车悬挂系统和朗逸、新宝来采用相同技术,但整车尺寸略小一些。

  全新桑塔纳的外观设计将和目前大众全系车型的设计理念相统一,整车造型看上去就像一款迷你版的帕萨特。前脸和车尾部分的造型与帕萨特采用相似的设计,全新桑塔纳在设计之初,便充分地考虑到了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度,整车在市场定位上和日产阳光、本田锋范等车型相似,主要面对9-12万元的市场价格区间,针对首次购车的家庭用户,潜在客户为那些习惯三厢车型但有预算有限的消费者。目前这一细分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无论日产阳光起亚K2还是本田锋范,其月销量均在万辆以上。

  全新桑塔纳未来将以1.4L和1.6L(均为EA211发动机)为主,未来还可能陆续推出1.2T车型,其中1.4L和1.6L车型将搭载五速手动和六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未来的1.2T车型可能会采用七速双离合变速箱。随着未来大众大连变速箱工厂三期产能的逐渐落实,未来大众体系内来自爱信的六速手自一体变速箱(用于A0级和A级车型)将会逐渐被7速DSG变速箱所取代。所以从动力总成上来讲,未来全新的桑塔纳将采用大众最新的动力总成技术,在同等价位的竞争车型中,优势较为明显。

  据上海大众内部试驾过全新桑塔纳的人士透露,全新桑塔纳的配置较为丰富,无论是技术型配置还是舒适型配置,都不逊于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诸如无钥匙一键启动等配置未来也将会出现在全新桑塔纳的高配车型中,对于不少国内入门级A级车的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面子"的配置。从2012年起,上海大众也将开始重点宣传桑塔纳为中国汽车工业所做出的贡献,并借此改变人们对桑塔纳品牌的产品认识。

  全新桑塔纳将于2012年年底正式发布,预计可能会在明年12月的广州车展期间正式向外界公布,而在明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上海大众将带来全新朗逸,上市三年后,朗逸也将以全新的面貌亮相。新朗逸的造型更像一款缩小版的帕萨特,无论前脸还是车尾造型都较现款有较大的突破和变化。明年全新朗逸上市后,实际上也为全新桑塔纳留下了一个不错的价格区间。

  随着全新桑塔纳将在明年逐渐浮出水面,早先传言不断地全新POLO三厢版引入国产的消息也被证实是假消息。改款POLO劲取可以看做是三厢POLO到全新桑塔纳之间的一个过渡产品,未来上海大众全新桑塔纳和与其相同技术平台,但价格更低一些的斯柯达全新入门级A级车(X锐)实际上已经覆盖了目前三厢POLO的价格区间。再推出三厢POLO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全新桑塔纳、捷达和斯柯达"X锐"三款入门级A级车的推出,将进一步推进南北大众在国内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三款车型覆盖了8-12万元的主流入门级家用A级车的价格区间,大众和斯柯达品牌的良好形象与口碑将会为这三款车型拓展市场带来便利,桑塔纳和捷达这两个无人不知的商品名也将为这两款车型未来的推广带来便捷。在产品本身就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未来三年大众在二三线城市的增长可能会进一步蚕食部分中低端品牌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 张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