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看车 >新车 > 国内新车 > 《汽车导报》杂志社:上海车展背后的市场魅力

《汽车导报》杂志社:上海车展背后的市场魅力

大家车网 2009-04-21 00:00 来源:sina 作者: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汽车展也就具备了特殊的历史意义,汽车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发展洪流。推出以“中流砥柱 ”为名的系列策划,邀请海内外车企老总做客新浪车展直播间,运筹帷幄,羽扇纶巾谈笑间,浪花淘尽英雄,纵览行业企业大事,带来真知灼见。以下为《汽车导报》主创人员做客新浪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上海车展嘉宾访谈特别节目。现在我们邀请到了《汽车导报》总编辑徐茜老师,坐在中间这位女士。

  徐茜: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坐在我右边的是《汽车导报综合版》执行主编李晔先生。

  李晔:大家好。

  主持人:坐在最左边的是《汽车导报》北京办事处首先代表李蛮先生。

  李蛮:大家好。

  主持人:这次请三位主要是就这次上海车展聊聊网友和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今天是4月21号,是第二天。诸位在上海车展里面走了走,先请问徐老师,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徐茜:最大的感受是热闹,因为我之前正好也去了底特律,就今年的2009年底特律车展,我觉得我要去见证这个时刻的底特律车展,也见证这个时候中国的车展,因为这个时候只有中国车展,所以过来看一看。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底特律车展当时通用、福特展馆空空荡荡。

  主持人:没有像上海车展盛大的仪式活动?

  徐茜:活动很多,但是大家关注点不在车型上,不在市场上,这个情况大家也都知道,面临着生死危机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时候,当时通用的员工组织起来站在通用整个馆子两边的走道上举着各种各样的牌子为通用争取舆论的支持。这个是最吸引眼球,最吸引各种各样媒体关注,也是满世界都是。感觉车展它的意味和价值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当然也是,这个时候特殊历史时期必须有个东西,所以我看到了。

  主持人:上海车展和底特律车展完全不一样。

  徐茜:我不好定性,一个是市场的魅力,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说得出来和说不出来的欲望在里面,或者孤注一掷的期待在里面,所以做竭尽全力做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同时呢,也会想,作为一个车展,其实有时候我们也会做比较,展会和媒体其实是一个共通的概念,其实也是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它除了功能性去为厂家提供一个平台,还能做一些什么。然后上海车展在这方面曾经是怎么样的,未来是怎么样的,这方面我们主编李晔有挺多的思考。在新浪博客上也发表了好几篇,写得相当好。

  主持人:李晔你来说一说。

  李晔:大家说努力争取世界第六大车展,现在来说,整个规模来讲,参展的热情,我觉得已经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车展,特别是在现在经济危机底下,它能够带给整体的车市带给我们中国的车迷,甚至带给世界车迷都有很强烈的信心,这里仍然是一片非常非常红火的市场。这是它的硬实力所在,也就是说,它在这方面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跟承认。但是如果要得到大家的认可跟尊重的话,还需要软实力,不是说一下子有一个主题或者特色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一些积淀,需要我们本质最优秀的东西去提炼,去作为一个价值观的参考和给予行业给予市场一些导向型的作用,这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才能做到世界最重要的车展,而不是最大的车展。

  主持人:您所积淀是自主研发这样的积淀吗?

  李晔:需要有一些价值观的导向,比如说像我们中国文化和上海文化,还有上海汽车文化中间优秀的气质提炼出来。这才能称为值得尊重的车展。

  主持人:李蛮你有什么感受?

  李蛮:我觉得上海车展还有些价值观欠缺,但是是一次伟大的盛会,它的意义在于给整个中国,甚至说整个世界汽车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虽然说我们是比较大的秀场和卖场。在上海车展上我看到很多全球首发的汽车,说明中国本身汽车共有包括民族汽车产业都在蓬勃发展,并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在采访有一个跨国公司的老总的时候,他甚至兴奋地认为,周围没有经济危机。他能从上海车展看到中国没有经济危机是难能可贵。

  主持人:我们这两天采访和很多车子的老总一直在沟通,就车市是否回暖的问题进行探讨。奇瑞的老总也说,车展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车子不再崇洋媚外,我们也能够和国外的车子站在一起竞争。恰巧在四月份的上海车展,一季度我们的车市一下子出乎大家的意料,销量比08年的同期还要增长,所以我们跟大家一直在探讨是否这代表着中国车市已经回暖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汽车导报》的同事是怎么看的,徐老师您是怎么认为的?

  徐茜:我现在不是特别想下这样一个结论。因为我觉得车市是不是回暖的问题,可能还要放到更大经济背景下去看,整个经济是不是回暖了,因为只有经济回暖车市才能真正回暖。而经济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要放到世界这样一个经济大背景下去看,说实话我觉得没有任何人能给一个准确的指引说某年某月某日要回暖还是怎么样了,这件事情是所有人没经历过,谁现在下结论,我觉得除非是有目的的。其他人应该都不至于要去下出一个准确的结论来。当然了,车市“回暖”总归是好事,总归让人看着心理开心的事情。怎么样车企也好,与汽车相关的各个企业也好,怎么样去珍惜这样一个现象,以及怎么样在这样的后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应该做好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这才是该关注的事情。并不是说回暖了我们就OK了,然后按部就班就做一些事情。我相信未来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都应该让我们用心用力来对待这个问题。

  主持人:李晔怎么看待?

  李晔:不要轻易做一个判断,回暖的数据可能更多从销售量来看,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卖出来的整体的金额可能并不是说上升了多少,可能豪华车方面卖得更好少了,但是一些经济型轿车卖得更多,这本身也是经济波动的反应。这样对于我们自主企业来说提供更好广阔的空间,它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得到大家更多的认可。对于这种自主品牌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而且是很好的一个时机,我觉得我们自主工业应该在这个时候抓住这个机会去努力突破。这次车展也能够看到,奇瑞、比亚迪或者是长城拿出自己很独到的东西,而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个参与者,展示自己出现的情况,而更多是表现自己如何进一步拓展,发展,怎么样达到全球化新的思维,这点非常欣慰。

  主持人:刚才诸位嘉宾也提到了,随着车市逐渐重心转移中国,整个汽车产业从知道到营销都重心向中国市场倾斜,这样的话给车企带来很多机会,也给我们中国媒体带来很多机会,我们知道《汽车导报》现在已经是有15年的历史了,我想问一下徐老师,作为汽车业的媒体,我们怎么样面对这样的机会?

  徐茜:这个其实是在我们内部会议上反复讨论,经常提起的一个话题。其实也是贯穿了15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命题。可以很欣慰的说,因为我是从15年前一直走到今天的。我也觉得只有这一年内我们真正把这个问题想到让自己心理踏实了,那么就是说,我作为一个媒体也好,还是作为一个企业也好,就象一个人一样,你存在,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你的意义、价值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是你要跟社会去互动,你为社会提供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在体现你的意义和价值。这在点上,所幸我们《汽车导报》整个团队能认同这个观点。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个观点是深度理解汽车、倡导汽车文明。

  深度理解汽车这句话是李晔提出来的,我今天来的路上听广播说实话有一点,不评价吧,说车展我们去看什么呢,看车长得什么样子,不去看看车展里最贵的一辆车就白来了。我觉得这个时代太浮躁了,作为媒体向大家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是远远不过的,我们认为汽车像人一样,它是有性格的,每一辆汽车它的背后都积淀着设计师、工程师以及这个企业深厚文化,以及为此付出所有的劳动。如果这样看一辆车,从这辆车里找到精髓的东西,把你自己做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品味对接在一起,这样你的生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才能有价值有分量。所以我们在倡导深度理解汽车这样一个概念,具体到杂志上可能会做一些别的杂志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说花二三十个培训做汽车博物馆,做汽车地理。可能还有名人堂这样一个栏目,就是想从历史沿革、品牌背后发生什么事情。用俗话就是说,看到鸡蛋还要看看生蛋的母鸡。这样的栏目很辛苦,我们的同事为了做好一篇文章,那是怎么样呕心沥血的。做出来欣慰的是,得到同行业界、读者非常高的评价和认同。觉得应该这样做。我看到国外同行按照早年间,因为人家汽车文化毕竟比我们先走了多少年,早年间一些媒体里面也在做这样的东西,其实大家走的路都是一样的,都需要一个学习、互相去认识,深度的去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又提到倡导汽车文明这样的概念,这句话更好像像政策一样的东西,我们其实发自内心在传达一个什么信心呢?在汽车社会我们归结三个关系,车与人的关系,我们的指标是要安全要有乐趣,所谓安全,因为大家都共同理解一个东西,但是确实是绝大部分中国的车主还是第一代车主,他还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汽车有关的事故,一些矛盾、摩擦。所以他的意识不见得,包括我们驾驶的教育人员没有深入人心的,意识有淡薄。这是中国非常要关注的话题。

  乐趣是我们倡导另外一个精神,开车不是当工具,你也可以把它当玩具,人类在不探索距离和空间的过程中间,你能找到你自己个性释放这样一个机会、空间。第二个关系是车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强调的是文明、和谐。因为马路不是你家的马路,不是你一个人的马路,在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人,有各种各样的车辆,有各种各样的状况。这时候你体现出来什么样子的心理素质,或者道理水准,其实是你汽车生活里非常重要的指标,能不能用和谐的精神去贯穿在所有你的行为里面,这样对整个中国不是卖车卖了多少的问题,用车怎么样用得美好一些,让大家能够感觉到一种幸福,这是很重要的东西。第三个关系就是车与自然的关系,很简单,大家一天到晚在说环保、节能。这个概念,因为最近石油涨价,当然现在又跌回去了,包括能源方面很多这样的信息,大家在其他渠道里听到了,所以可能这个意识有,但是在习惯上,以及在操作中间具体一些技能上是不是足够,所以我们会用一些栏目来告诉大家,用大家比较有乐趣的,不要说说教。国外人家在做哪一些尝试,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这些栏目开起来不会那么功利,我觉得这是一个媒体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你可能在成熟的汽车社会里面做这样一些东西显得小儿科。

  中国的汽车越来越多,你作为媒体你有你的资源,你有你的影响力,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选择,应该讲清楚。

  主持人:《汽车导报》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李晔你对我们《汽车导报》有什么理解,你觉得《汽车导报》对于汽车业对于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李晔:市场上有很多我们汽车杂志,可能有十多本,如何去找出我们的差异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且在现阶段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到新浪这么大,网络跟我们传统的平面媒体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区分。对于我们这种平面媒体来说,未来会是怎么样,我的理解是,有几点是不可替代的,第一就是手感阅读,第二是个性化个差异化。还有一个是可增强型了。我们的个性化个差异化怎么理解呢?深度理解汽车、倡导核心文明这是我们最关键的东西。从形式上来说,我们可能有几点,第一我们用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汽车,我们可能更人文化,强调一些深度的东西。另外一个我们所提倡中国风该俩。因为可以看到我们杂志用了很多中国风的元素,包括我们所请的设计顾问是中国最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对中国风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希望能够从这方面进行一个切入,因为我们处在是一个中国这样的国家,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个东西都是非常好的东西,我们未来跟国外竞争,跟其他同行竞争最大的本钱。所以我们对于这点来说是非常坚持的。而且我们也强调用中国的价值观去看待一些事物、事情。因为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汽车行业已经发展到很高的高度,但是这种高度是建立在一个已经固定的游戏规则底下。而我们所要看这个世界的话,我们还是需要从自己的角度,以我为主,我们中国价值观为主去看中国汽车观的发展,所以这点也是我们所坚持的个性化差异化所在。

  最后一点是我们所的的性格,我们强调汽车有性格的。我们不会说每辆车拿来做绕装测试。因为乘客跟消费者不会关注这些东西,我们会针对每辆车,量身订作相应的方案,然后结合我们自己的主观观点给读者一个更好的建议。还有一点,我们也是说杂志其实是一面窗户,也是一面镜子,让读者了解这个世界、也让读者了解自己。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理解生活。

  主持人:李晔谈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您谈到竞争化,我注意到《汽车导报》上海车展有一个特刊,也是负责有个性,得到业内很多人士高度评价,李蛮是这个杂志的创作主编,你来讲一讲你这个杂志这次创意和定位是什么样的。

  李蛮:最开始的时候我接手这个项目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思想,我觉得做车展特刊大家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后来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这么做不是我的风格。因为导报,《汽车导报》追求的东西要更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我们定出了名和立场这个词,我觉得很贴切,会发现从古至今也好,对名利两个字都是否定的,无论儒家、佛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大家都不提倡名利。但是名利是我们躲不开的东西,因为现在是商业社会,商业社会最核心的追求追求两个,就是名和利。上海车展这么多车这么多厂商来了,为什么呢?肯定为了图名和利来的,要么想打响自己的品牌,要么就是为了提供企业销量。其实所有厂家都在做名利这两个字,我们觉得不要再跟名利过不去。这样一来变得非常简单,把名利拆开看。从历史来看,上海并不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发展的新兴城市,上海从明朝都是非常有文化、非常富裕的中等城市。这些城市的人过着比较富裕,对自己的小小的追求有非常执著不懈的精神。就拿上海汽车来说,我们考察上海汽车100年的历史。上海有了第一辆汽车以来到2001年是第100年,这个是第二个100年的开始。上海人对汽车特别是轿车的追求非常执著。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维护和整体产业链是非常完整的。即使在60年代,上海的汽车很多都被上海汽车工业被大大的削弱了,很多工厂在被迫拖拉机的情况下还在造汽车,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轿车的合资项目被中央在上海。因为人们都认为上海是最适合汽车的。对老百姓有开车的权利的一种执著。我们今天看到上海轿车工业非常繁荣,是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研发基地。无论是上海大众的试车厂,还是上海通用的发展中心,还是最近上海汽车又收购了名爵,这些都看得出来上海一脉相承对汽车的追求。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以后,就可以非常简单的得出一些比较明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上海整个性格的定位。然后在上海为什么能做出车展来,为什么车展不是首届国际车展上海比北京大约早了十年左右,为什么北京离中央那么近它可以做车展,为什么上海做车展。其实上海很现实,就是为了省钱。我们把外国人请进来。上海用这种办法来达到了对汽车的执著。上海并不说仅仅简简单单的投机取巧的人,如果你跟他沟通了就会坚持不懈做下去。桑塔纳刚刚进入国产化的时候有很多争论,争论说我们技术标准达到部分到德国人的标准。但是上海很多工程师,技术人员就说我们就是要学习德国人的标准,就是要把人家东西学来。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桑塔纳的喇叭。德国人的喇叭标准很低,上海标准高很多。因为在上海汽车上,当时上海街道上如果恩喇叭少的话可能会发生事故。他们把更高要求喇叭的标准用到桑塔纳上。我们从一些很简单的事例可以看出上海人对汽车追求的一种精神。整个上海精神的追求放到汽车里面去做,所以我们看到上海做汽车是如此精采,包括现在上海车展也是这样的。即使我们现在软实力还不够,从展馆的布置和展馆气氛来看,上海车展都是很合格的国际车展。

  特别指出,这本刊不是一本导购性质的刊,它更多是探讨汽车的前途。这个刊得到了很多汽车专业老师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很多上海汽车的支持。他们派出很多员工去上海各地拍老汽车的图片,非常非常的辛苦。整个上海就是以上海为荣的感觉做这本刊能强烈体会到,他们写文章中,做事当中跟我们的配合当中都是丝丝入扣。一方面也学习了,一方面我们学习了上海的精神,一方面我们把这个精神传达给读者。

  主持人:感谢李蛮从历史从人文的角度解读了车展。《汽车导报》每次都以刊物的形式面对读者,这次我们通过网络的平台,我们主编们直接面对我们的读者,面对网友,有什么想直接对我们网友说的?我们每个人说几句话给我们读者的徐老师您先来吧。

  徐茜:又是我先来?

  主持人:要不然您最后,李晔先来。

  李晔:我想说的是,其实现在的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并没有所说的那么大,我们最重点一点还是要提高自己的信心,要对未来抱有很好的信心跟中期或远期的期盼。仍然要有一定的上进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次车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跟机会。

  主持人:李蛮,我们的读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李蛮:我想说的是,一定要用心爱汽车,用心开汽车,用新看车展,用心看导报。

  徐茜:李蛮的话应该是我说的。因为我们和新浪有很多的合作。也知道在中国网络的力量,所以网络的这些车迷们,他们其实对汽车的理解、认识,实际上我们能看得到进步和成长的。而这个中间应该说多多少少,也可以看到我们《汽车导报》,因为不是一本刊,还有很多杂志。能看到我们很多做的努力。这是我们作为媒体人,作为《汽车导报》这样做过来的亲历亲为者更欣慰的事情。希望和网友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希望网友给我们意见和支持。我们也会了解我们这个做事情,今年提出口号做实力有诚意,这就是信心的保证,所有的信心如果没有诚意是假的,没有实力是虚的,我们做事情也是本着这样的态度,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也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中国的汽车传媒打造一个经济招牌,做好自己的品牌。所以这方面,我们希望继续努力,和大家一起努力。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和《汽车导报》一起努力为汽车业做贡献。希望《汽车导报》经常来做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汽车,聊一聊对汽车的理解。这次嘉宾访谈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收看,谢谢。

(编辑:赵焕)

责任编辑: 吴舟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