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集成电路半导体板块走势强劲,与美国历时三年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有很大关系。这个法案的核心是要保证美国在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的领先优势,除了给在美国建厂的芯片制造业企业数百亿美元的补助,还严格限制14纳米以下技术输出。后面这个才是最关键的杀手锏,既要保证自己领先,还不准别人追赶。
可以预期,随着法案的具体实施,对于像中国这样既是集成电路芯片消费大国、又是数一数二的全产业链生产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消耗的芯片规模约为1865亿美元,但自主制造的芯片仅为312亿美元,占比仅为16.7%;也就是说,进口芯片额达到了1500亿美元左右,接近万亿人民币。最尴尬的是,在312亿美元的规模里,真正的纯国产的芯片价值只有123亿美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大陆市场的“国产替代”空间广阔。要知道,芯片需求是按年算的,每年都是2000亿美元左右的芯片需求,但我们能“自主可控”的连10%都不到,这也是从上周开始,A股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材料和封测领域集体大涨的原因。
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即便我们奋起直追,但在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卡脖子”的技术是不是真被攻克了?能不能实现弯道超车?可能在很多领域我们还只能“一厢情愿”。比如在整个集成电路半导体中上游,我们只有光刻胶算是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还无法真正达产,芯片生产需要超高精密仪器、数控机床、光栅刻画机、光刻机等半导体生产设备,这些基本掌握在美欧国家手中,芯片架构专利基本上掌握在美日等国家手中。可以说,在集成电路半导体制造领域,我们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我们在研究“自主可控”的时候,在挖掘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将重点从“追赶”领域转移到“保持”的领域,甚至领先的领域。比如,我们在移动通信5G、6G领域拥有比较大的领先优势;再比如,在量子通信、民用核聚变、激光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是具备相当强竞争力的。比如量子通信,去年美国商务部还发布了一个“实体清单”,对全球27个机构和个人进行贸易禁运,其中包括中国的12个机构,美国商务部的主要理由就是:这些机构的量子科技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
而最厉害,要算同样有数万亿市场规模的移动通信市场,特别是在5G专利技术上已经领先的、在6G领域也拿下了40.3%的专利,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们在6G网络方面的相关专利数占比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6G+ 5G专利数的总和。6G全球基本都是同一个起跑线,美国、俄罗斯等甚至想绕过5G直接发展6G,就是因为如果发展5G要交很多专利费。相比集成电路半导体很多专利在别人手上,我们即便有全产业链也是空奈何,但在通信设备领域,我们的技术和制造优势却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市场空间相当广阔,这应该成为资本市场新的热点。
关键词: 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 集成电路芯片消费大国 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