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大消费”一直是很多价值投资者推崇的标的,支撑他们沉浸式布局的理由是:中国有源源不尽的人口红利,而民以食为天,作为刚需产品,“大消费”始终能贡献利润并保持稳定的增长,所以会有贵州茅台这样的大消费旗舰。
但是,贵州茅台仅此一家,其它冠以各种“茅”的“大消费”,风光一阵到最后一看,似乎都有“交智商税”之嫌。
金龙鱼是顶着“油中之茅”上市的企业,说实话,当初它在创业板上市时就备受市场质疑,因为无论是从其企业属性还是成长经历看,好像怎么都和创业板挂不上钩。但这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正式因为其头顶“油茅”光环,被认为是大消费的有一个典范,所以其可以以每股25.7元的价格发行,并在上市之后一度暴炒至145.62元,按这个最高价计算,其估值高达200倍,即便按现价计算,其动态估值也达到73倍。从理论上讲,“大消费”不具备科技股的业绩高成长性,其合理估值大概就是其净利润增长率,这也是全球资本市场对消费股估值的一个基本定价标杆。但金龙鱼2021年净利润却下降31%,业绩出现负增长,那么73倍的估值是高还是低了?
当然,金龙鱼还不是最看不清楚的“大消费”标的,但它让人大跌眼镜的不仅仅是估值,还有在人口红利依旧存在的情况下,经营遭遇的眼见的滑坡。如果这不是个案而是共性,那么可以说整个调味品的市场环境可能都未必会很好,这其中“大消费”估值会不会分化或重构?举个更另类的例子,那就是有“酱油茅台”之称的海天味业,其市场地位应该和金龙鱼差不多,处于一个激烈红海市场竞争中的领头羊位置,但又甩不开二三梯队追赶者多少距离。但是,这个前三季度净利润只增长3%不到的“酱油茅台”却能长期享受70倍以上的估值,让人叹为观止。行业老大的日子尚且如此,二三梯队的日子更难,如区域性调味品企业千禾味业前三季度业绩下降了41%,“打酱油”其实并不滋润,但这并不妨碍市场给调味品行业整体平均50倍以上的估值,错乱不?喜剧不?
有意思的是,A股对“大消费”如此青睐,却并不眷顾几个正宗且业绩不错的品种,典型如乳业的伊利股份。伊利股份算是“大消费”里为数不多有真材实料的企业,业绩平均增速在30%以上,按最新的股价计算,动态估值只有26倍左右。从市场需求看,乳业消费的增速不应该会比调味品差,而且产品天花板很高,冰淇淋、酸奶、奶酪制品等增长空间还很广阔。但是,伊利股份始终难有调味品和白酒的强势表现,何解?
业绩下降的金龙鱼、估值高企的海天味业、业绩波动的涪陵榨菜和闷闷不乐的伊利股份,还有一众估值高高在上的白酒股,这就是机构抱团堆积起来的A股大消费众生相。当然,也有大佬为这些“大消费”站岗打气,但从最近这些大佬的产品净值水平看,似乎下跌得厉害,不知又是如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