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9-24 14:1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日前,美国表示已经向WTO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补贴政策的正式诉讼,称中国在2009年至2011年间至少向汽车出口商提供了10亿美元的非法补贴。并称中国试图提高汽车及其部件出口,并已直接将目标指向了价值3500亿美元的美国汽车业,而美国汽车业正处在摆脱严重衰退实现复苏的过程中。
很快,中国方面进行了强力反击,指明这是为选举而采取的政治动作。无论WTO做出什么裁决,中国汽车产业都需直面危机,实现逆袭。
白明:美实施的轮胎特保到期,我对美轮胎出口将恢复一个较高水平,需采取措施制约
美国向WTO提出诉状的焦点是中国的“出口基地”项目,即中国支持选定地区的汽车业制造商,试图将这些地区建设为汽车产品出口中心。美国贸易代表柯克指出,这一项目已帮助中国的汽车及其部件出口额从2001年的74亿美元,在十年内增至2011年691亿美元的水平。
美国贸易代表称:“中国这一项目似乎提供了WTO规则所禁止的出口补贴,它们被禁止是因为严重扭曲了贸易状况。这些补贴为地处中国的汽车整车及部件制造商,与地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生产商,在竞争时带来了不公平的优势。”
资料显示,这次诉讼是奥巴马政府针对中国提出的第八次诉讼,也是今年第三次。而美方这一最新诉讼正逢奥巴马在以工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争取选票之时,因此美方这一举动被认为有很深的政治意味。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表示,美国此举主要出于大选的政治原因,同时,中国在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和广阔空间,也让美国国内产业感觉受到威胁,想压制中国产业的竞争。
汽车分析师张志勇(微博)表示,美国欲再度起诉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中国汽车的整车出口虽然没有威胁到美国,但零部件的出口确实会对美国造成一定冲击,因为中国汽车零部件性价比高,有可能会取代美国零部件产业中技术含量不高的部分。再者则是奥巴马政府出于美国大选竞争的需要。此外,美国于2009年实施的轮胎特保已经到期,中国对美国的轮胎出口可能恢复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制约中国的出口。
梅新育: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对其产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中国汽车产业的确是个威胁。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出口的汽车整车和底盘总数不过22776辆,出口额2.0811亿美元,出口汽车零部件13.5133亿美元;到2011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已达82万辆,出口额99.3816亿美元,出口汽车零部件229.75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今年头7个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54万辆,同比增长19.4%,出口额71.0275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出口汽车零部件144.2934亿美元,同比增长15.3%。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美国的汽车产业并不景气。但奥巴马选择提供俄亥俄州12.4%就业的汽车工业说事,拿中国汽车工业开刀,未必奏效。美方对中方的指责,未必能够站稳脚跟。即使站在对美国自身利益更负责任、更有长期观念的立场上,对中国如此滥用反补贴诉讼工具也是危险的。因为美国、奥巴马政府自己为发展特定产业而使用的各类补贴措施也为数不少。次贷危机升级后,在力推“再工业化”、在向海外投资者推销“选择美国”计划的进程中,从联邦到州、地方三级政府,美国使用各类财税优惠措施的范围和力度都日益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认为,虽然中国对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出口规模非常可观,但是对美国的汽车产业并不一定造成影响。
“因为中国出口的均为紧固件、轮胎等相对低端的产品,多进入的是维修市场,而美国本土企业制造的则是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为原厂提供配套。应该说,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对美国汽车产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赵英说,“中国对美国甚至日本的零部件出口是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的选择。美国对中国汽车以及零部件产业的相关制裁,违背了市场规律。”
贾新光:可借机布局由“三低”格局向“高质量、高附加值”发展
伴随着入世十年之后,补贴过渡期保护逐渐结束,反补贴已成为各国对我国贸易摩擦新的重要手段。就美国来说,自2006年针对我国启动首起反补贴调查以来,迄今已对我国启动了10起反补贴调查。今年美国更是通过法案,明确授权美国商务部可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措施,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遭受反补贴调查的风险正在加大。
此次中国提出投诉之后,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中美双方将有60天磋商时间,可以通过双边会谈化解这一纠葛。但如果届时仍然不能化解纠葛,中国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的法律程序来解决投诉问题。
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看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次贸易纠纷实际上都警示中国汽车业,尤其是针对出口市场的部分,已到了必须要重新规划、走转型之路的关键时期。
长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的商品主要针对的多是低端市场,低档车、低利润、低质量的“三低”格局决定了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贸易中的话语权不强,也给被出口国屡次提出“双反”制造了不少话题和机会。贾新光认为,未来中国的汽车业企业应加大力度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让下一轮的中国制造“出海”走上“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道路;另外,具有一定实力的中国汽车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思考布局海外建厂的方略,比如,在许多人力资本和资源配置都很适宜的海外市场当地建立制造基地,在接近市场需求地之后,企业将可以更好的配置自己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而这些中国企业带给当地的就业岗位,也将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更好地寻求国际贸易当中产销双方的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 孟飞林
上一篇:评论:“自主品牌”何惧“合资自主”? | 下一篇:魏文清:东风雪铁龙进入提升巩固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