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本土对外来 汽车领域一场持久的无烟战争

大家车网 2012-05-22 08:13 来源:网摘 作者:

成都汽车市场怎么样?如果用这个问题去问车企高管,可能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好!但是相比较于北上广,成都仍然算是一个二线城市。正因为这种地域原因,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北上广的经销商不管在规模、品质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走在了前列。

但就在近两年,一线城市汽车市场趋于饱和,且受全球经济影响较大,不少大牌经销商均选择往中西部扩张。成都,作为西部车市的领头羊,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本土对外来 一场旷日持久的无烟战争

这些外来和尚是否能够如鱼得水,在成都市场分得一杯羹,或者又将在成都引起什么样的风波浪潮,似乎在早报汽车事业部内部也得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外来和尚打不到水,是否太武断?本土一定会被外来资金兼并,是否太悲观?市场有市场的发展规律,消费者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这似乎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既是成都汽车市场,也是汽车事业部的几派观点。

5年,我们以5年为期,5年以后我们再来看今天的结果。

我们可以见到的是,外来企业进入成都可谓是来势汹汹,大有“唯我独尊”的架势。这种架势主要源自他们庞大的资金流,通过对这个市场的大量投入,从而赢得市场关注甚至他们想象中的占有率。但是,这种做法似乎有点急功近利,其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

高高在上运营模式无法下沉

不可否认,外来企业具有他们先天的有力条件,比如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比如人人都不会嫌多的资金。但是,这些外来企业貌似对资金的优势更为看重,快速扩张并吃下大胖子似乎成了他们的一个标准流程。

在前期,这种资金的大面积覆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集团化作战不但帮其快速进入“定居”状态,买地、建店很快进入了实质阶段,这是很多本土企业无法做到的,而且还体现出“市场大好”的态势,让本土消费者有了主人翁自豪感。

但是,不知是不是这种“理所应当”或者说“惯有思维”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在中后期的准备与宣传方面,这些外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问题,要么与政府沟通不利导致地皮的闲置,要么缺失与媒体的交流造成宣传哑火,要么占市心切与其他品牌经销商两不相容。而即使在这些方面遇到问题,这些外来企业仍然固执己见,“精英似”的自我肯定不容有半点异议。或许,这种经营模式在他们本土多有成效,但是不去了解不去考察就盲目投入是造成外来企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从根本来说,市场的相对利好使这些外来企业根本不知道这个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或者说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这就好比原始积累时期,利润才是最重要的是,那最终伤害的是这个市场,外来企业就真的成了“虎”了。

精耕细作本土企业持续优势

而面对种种不利,外来企业的普遍做法是,以在车企的名声与资金强行铺陈,总觉得只要卖上车了就能得到市场占有率,就有赚钱的那一天。而恰恰在这方面,外来企业丧失了它本身的优势条件,那就是优秀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失去了让本土消费者接受他们与众不同理念及服务的可能。

本土企业虽在这方面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但大家已经看到了这种先进模式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而这是持续性发展的先决条件。例如三和集团,成立16年至今,一直屹立在成都汽车界的前列,而它的成功砝码就是一直在探索并努力优化适合自己适合这个市场的管理理念与方式。这种内在的更新必须与外在的快速发展相一致。当失去了这种一致性,一切以赚钱为目的的扩张是必然会遭遇失败。

在外来企业迅速扩张的同时,外来引进人才似乎也有点水土不服,是对本土情况缺乏了解还是缺少应变能力,现在还没有定论。只是在人才运用上,外来企业已经发生了改变,以本土服务本土。如果站在这个层面上,本土企业无疑具有巨大优势,比如三和集团就与相关大学有合作项目,汽车专业的学生可择优进入三和工作学习。而在三和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也非常注重年轻员工的培养,集团与旗下品牌经销店之间都能相互补给,而从三和走出去的员工也是成都汽车市场抢手的人才。自我培养与社会招聘,自然各有各的优势,但是以持续性发展为前提来说,自我培养乃至自给自足都无疑更有说服力。

而如果外来企业只是本土的人才+本土的服务,还有何优势而言?前期的恶果导致后期的改变,其实外来企业并不是老虎,如何抵制外资的侵扰并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话语权才是本土企业需要好好琢磨的。

责任编辑: 可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