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3-11 07:52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
车界两会献策 从要“帮扶”到要监管(1)
[导读]今年来自汽车行业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把目光从“要政策、要投入”转向“解决人、车矛盾”上,其视野也从产业本身,扩展到汽车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保险、信贷等领域。
两会期间,来自汽车行业的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被视为行业发展的“晴雨表”。在2009年以前,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行业最欠缺的问题,因此屡屡被汽车界代表委员们提及,但是在接下来的2009、2010年,新能源汽车大热,有关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扶植政策等方面议案提案成为主流。
今年,来自汽车行业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把目光从“要政策、要投入”转向“解决人、车矛盾”上,其视野也从产业本身,扩展到汽车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保险、信贷、交通安全管理及知识产权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来自本土汽车企业的代表委员们,在经历了2011年的市场寒流后,大多也都意识到,自主品牌要发展不能光靠扶持,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升级和创新,甚至有的代表委员还提出,国家应提高标准,对行业加强监管。
尽管在众多的提案议案背后仍能看到企业不同的利益诉求,但一个显著的进步是,这些来自汽车界的代表委员们正在由自身及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向社会公共利益代言人转变。
从要“帮扶”到要监管
犹豫再三,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还是在两会开始前召开了自己的提案发布会,与往年提交多份提案不同,今年李书福只提交了一份提案,且这份名为“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空气污染”的提案主动将自主品牌敏感的质量问题作为话题。
民营企业家的身份、一向大胆敢言的行事风格,李书福往往被视作自主品牌车企“发声”的代表。而在两年前,李书福的提案也大多围绕支持自主研发、减免税费等方面的问题,要求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研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而今年李书福提案的转向,也被认为代表着自主品牌车企的转向。
“车内空气污染”并非新话题,早在7、8年前,关于车内空气污染的案例就被国内舆论集中报道。而李书福此番也并非老生常谈,3月1日《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简称《指南》)正式实施,社会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再度升温。
李书福认为,《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国家标准,起不到足够的约束作用。正是因为中国没有这样一套针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因此导致大量外国品牌在中国投放的产品与其在欧美投放的产品标准不一致。“让老实人吃亏。”
针对此,李书福建议,尽快将《指南》转变成国家强制性标准,同时由国家环保部、质检总局牵头建立权威的乘用车空气检测和发布机构,对市场上的新车空气质量进行定期的抽检,并将结果公开发布。
李书福甚至不避讳地提起,早年间中央部委领导乘坐吉利汽车感到头晕、难闻,使他开始关注车内空气质量。如今的这份不避讳,源自他对今日吉利汽车质量的足够自信。“国内自主品牌车企逐步展开了这方面的污染控制工作,不少自主品牌的车型车内空气质量已经超过了合资车型,达到汽车行业领先水平。”
当然,李书福也没有忘记为沃尔沃适当地“打广告”,他表示,沃尔沃的安全标准是按联合国环境署关于儿童呼吸空气质量标准制定的系统。李书福称,当初之所以看好沃尔沃的未来发展,除了其著名的“安全”特色,还看中了其在环保方面的表现。
李书福并非主动要求政府提升标准、加强监管的唯一代表。国内另一自主品牌车企长城汽车的代表,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微博)同样呼吁政府部门加强质量监管。作为国内车企出口领域的排头兵,王凤英往年所提的议案多与汽车出口有关,呼吁政府加大对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扶植力度、打响中国车品牌方面。今年,王凤英则在明确中国车走出去路径、建设质量强国两份议案中,都强调政府加强监管,在国际化方面希望政府提升出口企业资质门槛,加大对出口秩序、出口产品结构的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在提升质量方面希望政府加强质量监管、促进企业进行质量提升。
这些转向的背后,是近几年自主品牌车企纷纷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自主研发水平明显提升,新车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升。吉利汽车与长城汽车在J.D Power新车质量测评与C-NCAP碰撞测试甚至欧盟标准的测试中均有不错表现。
新能源汽车今年依旧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之一,不过代表们的关注重心同样从要求政府支持、加大投入转向加强管理。
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鲁冠球、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两位人大代表都提交了新能源汽车的议案,他们主张政府做好规划,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防止一哄而上、各行其是。
今年两会甚至出现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反思与质询声音。人大代表、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发平撰写了一份质询案,就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质询国家有关部委,准备通过合法程序提交到大会。如获通过,这或将是今年全国人大首件质询案。
这份质询案认为,国家有关部委在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时,对技术层面更加看重,而对产业和商业因素有所忽略,如过于重视纯电动忽视了混合动力与传统节能技术,补贴都补给整车而没有电池企业等,会使整个行业发展出现偏差。
这些观点,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被多次提出,但以往主要是业内人士私下讨论或在论坛上稍微提及,在关注度最高的全国两会上如此集中地提出尚属首次。
责任编辑: 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