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市圈规划有望年底前获得批复,与此同时,包括重庆、郑州等多个城市都市圈规划也正在加快编制。
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大城市阶段,各地都在突出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作用。很多都市圈也已经在地方政府层面加以实际推动,并取得积极进展。
西安都市圈规划年底前印发
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规划。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今年将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目前,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获批。
今年11月11日,有网民在陕西省发改委官方网站的主任信箱里询问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进度,陕西省发改委11月12日回复称:“西安都市圈今年年底前印发实施。目前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审定中。”
根据9月底公示征求意见的《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陕西将构建“一圈四极六城多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其中“一圈”就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核心,渭南中心城区、铜川中心城区、杨凌示范区为副中心组成的西安都市圈,这明确了西安都市圈的范围。
列入国家发改委今年重点任务的成都都市圈规划也在推进中。今年9月27日举行的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四川省发改委主任郑备表示,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推动国家层面尽快批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向第一财经表示,作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的措施,成都和重庆都要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也会报国家发改委批复。
《规划纲要》提出,把握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
11月18日,重庆市政府第167次常务会议审议了《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和《关于支持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的改革举措》。按照规划,重庆都市圈由重庆中心城区和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而《规划纲要》又明确了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因此,重庆都市圈范围应该包括了重庆主城都市区和四川省广安市。
成都都市圈范围包括了成都、德阳、资阳和眉山4个市。2018年四川就开始推动这四市同城化发展。资阳是四川唯一连接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地级市。这意味着从空间格局来看,重庆都市圈跟成都都市圈可以衔接互动。
多个都市圈规划正在编制
除了这几个被点名的都市圈,多个省份也正在推进本地中心城市的都市圈规划建设。
11月19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郑州都市圈规划思路汇报。会议指出,要把郑州都市圈放在国内主要都市圈来定位、来审视、来谋划,全面提升规模体量,打造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强劲动力源。
根据今年7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除了郑州都市圈,该意见提出:“支持武汉、长株潭、郑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
易小光表示,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大城市阶段,各地都突出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作用。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城市产生聚合规模,自然形成更大的区域空间,单体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演变为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而且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集聚也更能创新城市发展的能力。
实际上,很多都市圈已经在地方政府层面加以实际推动,并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举行,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市共同签署《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城市圈五项合作协议,共谋同城化发展。
2020年,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正式通过《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2035年“都市圈实现全面融合,一小时通勤圈内实现同城化发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易小光认为,在都市圈规划建设上,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可以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而不是人为的画圈。一些地方也有想通过都市圈建设来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
上述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意见也要求,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充分考虑不同都市圈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差异性,科学确定都市圈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因地制宜推动都市圈建设。
按照这一指导意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因此,都市圈内的交通建设被放在首要地位,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是都市圈建设首选项。
易小光表示,建设都市圈要求市场一体化,生产生活一体化和便利化,要达到这一点,经济发展和人的生活要形成集聚体。因此,只有通过交通建设形成更便捷的联系才能促进集聚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