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召开,全球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团齐聚英国格拉斯哥,讨论这一关乎全人类命运的重大议题。
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已成为国内各行各业转型发展、捕捉新机的热点。《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也陆续公布,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中国“双碳”方案蕴含的几个关键词:“黄金十五年”“零碳蓝图”“零碳园区”“万亿级新赛道”“两亿岗位”……
“黄金十五年”
首先,《意见》提出了更为具体的2025年和2030年阶段性目标,包括碳排放降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森林覆盖率及蓄积量等。同时也进一步从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地区策略、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十年的一系列行动举措,指明了中国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关键第一步。
根据国际专业机构的预测,在2050净零情景下,各个主要行业在2020至2050年间大约需要300万亿美元以上的资本投入,相当于这一时期全球近10%的GDP。而这300万亿美元中有近60%需要在前15年部署到位。
如何抓住“黄金十五年”,尤其对很多能源基础设施来说,往往处在生命周期早期,这就需要以更大决心、更为高效地进行减碳基础设施的投资或改造。
“零碳蓝图” +“零碳园区”
钢铁、水泥等行业是我国当前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排放的“大户”,碳减排的“硬骨头”。根据预测,由于要部署CCUS等技术,2050年的生产成本可能较目前增加25%甚至更多。相关企业将面临来自政府、市场、成本的多重压力。
我们认为,在净零转型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两个抓手。
一是“零碳蓝图”。企业应从顶层谋划,把减碳从局部层面的降低能耗、编制ESG报告等举措,上升到整体层面的战略高度,从设定明确目标,到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生产运营、碳补偿等一系列业务策略设计,再到相应的数字化、组织机制和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系统完整地制定“零碳”战略。
二是“零碳园区”。工业园区面临全国近2/3的碳排压力,是未来政府和企业协力减碳的主要抓手。而遍布全国15000多家工业园区当中,低碳相关的绿色园区占比不到1%。如何建设净零排放的“零碳园区”,并形成一张“零碳园区”网络,将是中国工业体系减碳转型的重要一役。
N个“万亿级新赛道”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碳数据管理、碳交易和碳金融、分布式光伏、氢能、储能等万亿级新赛道日渐活跃。如何破浪前行,在全球层面竞逐新赛道,我国企业可以考虑打造三个核心优势。
1、绿色能源的“上游霸主”。以硅片为例,我国光伏企业占到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光伏、风电等领域的头部企业,随着规模扩大和产业链影响力提升,将有能力整合更多资源,布局上游技术革新,以及氢能、储能等关联赛道。
2、碳资产的快速积累能力。背靠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五大四小”电力集团、可再生能源企业、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等相关方,将成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有生力量。当项目投资与金融机制得到有效创新和改善之后,能源基建项目以及绿电、碳汇等碳资产就会得到快速积累。
3、互联网时代的产业生态沉淀。腾讯、阿里领衔的一批互联网企业,以“产业互联网”的业务视角切入,是双碳领域的跨界好手。依托多年积累的数据、技术、人才和投资基础,互联网企业在能源互联网、脱碳解决方案、碳数据管理、碳监测IoT等方面将形成更为敏捷的创新与业务迭代能力,有望更快孵化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新玩家。
“两亿岗位”的再配置
据预测,净零转型到2050年将导致大约9500万个岗位消失。其中,化石燃料行业将减少约800万个直接岗位,降幅约为60%;化石燃料发电行业减少约40%的直接岗位;动物蛋白需求的降低也会导致约2000万个与畜牧业和饲养业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消失。
但另一方面,需求和投资向低排放行业转移,将为这些行业带来1.35亿个岗位。例如,净零情景下,到2050年,可再生电力行业的岗位将较现行政策情景增加约500万个。
转型初期的资本支出也是造成岗位增加的原因。到2035年,建筑、制造和相关行业在净零情景下与低排放实物资产扩建有关的岗位,最多将较现行政策情景增加约9000万个。
这意味着,将有2.3亿个工作岗位被重新分配(消失+新增),约占全世界所有岗位的7%。这种转变对劳动者本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因此相关方应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再培训项目,打造更有韧性的劳动力队伍,实现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更强的经济增长。
如何利用“黄金十五年”的战略窗口期,如何改造企业和工业园区的“零碳”基因,如何捕捉到新的万亿赛道机会,劳动者能否找到自己的新定位,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未来几十年需要不断思考的重大命题。
(作者系ESG管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