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而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也是全社会的共同命题。近些年来,教育焦虑、“海淀鸡娃”等种种教育乱象屡见不鲜。为真正做好未成年人的减负工作,推进“双减”工作势在必行,落到政策维度来看,目前《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已经审议通过,同时,各地均已陆续出台政策,遏制教培行业中的过度资本化倾向和超前培训现象。“入法”加“新规”,减负工作箭在弦上,那么家长们又是如何看待即将发布的“双减”意见的?这一政策能否缓解“鸡娃”乱象?
校内校外双减负
自今年3月开始,有关“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教育部在3月底回应表示,今年教育部的工作将围绕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开展。5月2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双减”意见正式通过了审议。
会议还明确指出,未来要全面规范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严肃查处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对培训机构收费标准进行明确,加强对机构的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
尽管具体文件目前尚未正式发布,但种种信号表明,“双减”意见已箭在弦上。
从“双减”意见的文件名称来看,此次工作重点将集中在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两方面。其中,校内作业负担的减轻更依赖体制内的教育改革,而校外的培训负担则需要市场、监管、政策等多方力量的推进。
由此,在“双减”意见审议通过的同时,各地围绕校外教培机构在广告宣传、预付费监管等方面的地方政策也相继出台。就在意见通过的当天,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发文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
这是北京市首次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做出统一的管理办法。本次办法,对预收费的收费时间跨度、预收费提前收费的时间、退费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还提出了要进行资金监管。
比如在收费时间跨度上,要求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
在本次办法发布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检查校外培训机构发现问题的通报》。此次被通报机构所涉及问题,主要报告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课时费、低价营销、内容超纲等。其中,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费用的培训机构,共有8家被点名,校外培训头部机构在列。
同时,为做好对校外培训的治理工作,广东省也相继出台各类办法和监管措施。今年4月底,广东省教育厅发布提醒函,督促各有关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尽快完成申报备案;广州市也于日前开展了教育培训广告专项联合执法行动,治理违规广告问题。
苦于“鸡娃”的家长
对于传闻中的“双减”意见,家长们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当前,不少学生在日常的学校学习之外,还上着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更有不少家长拼着“鸡娃”。家长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昊昊今年读小学二年级,现在周末一共上着英语、乐高和美术三个课外班,已经算得上班里在外补习比较少的孩子了。“孩子年龄小,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不在外面上课外辅导的话我们很怕他跟不上。”
据高女士透露,昊昊的同班同学里补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孩子不在少数。“现在的数学课都叫思维课,还有上大语文培训、写字课等等各类培训的孩子。基本上到周末的时候,孩子们都是一天上课外班,一天写作业,没有什么玩的时间。”
当被问及对“双减”意见的态度时,高女士告诉记者,有关政策的传闻,她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并且一直在关注着。“我非常支持在校外减负,大家都少上一些培训机构都能轻松。”同时,高女士表示,她身边很多选择“鸡娃”的家长都处在焦虑和比较的心态里。“孩子身边的同学都在上课,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上课?没有家长想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后,但是上太多辅导班确实负担重,所以如果大家能都少上一些,孩子和大人都能轻松点。”
入法加新规并行
如何才能告别“鸡娃”,找回孩子们的“快乐星球”?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将“学”与“玩”有机结合实现平衡,保证“减负”落地,才是他们真正翘首以待的。
“六一”已至,又一批新规正式生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颇受各界关注。其中的部分具体条款和“双减”意见的方向一致,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做出框定,要求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则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从地方政策到“双减”,再到新版《未保法》,减负和治理工作正通过“入法”加“新规”的方式推进着。
而从校外回到校内,减负又该如何全方位落实?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目前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在改革。
2020年,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等。
今年3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了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得举办重点学校;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
当提及昊昊校内的学习时,高女士也坦言,现在孩子们学习的知识相比她上学的时候难了不少。“我是‘85后’,孩子上二年级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我觉得和我当初五年级学的是一样的。”据了解,目前昊昊每天写作业的时间都在一个小时左右。“多的时候要写两个小时呢!”昊昊告诉记者。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学校内部执行校内减负,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效能。“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学校,或者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当然管理部门也要提高、改善这类学校的条件来提升教育的效能。让学校的办学能力更加均衡,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