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足球场地对外开放和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社会足球场地全面开放。这也意味着社会足球场地将摆脱长期以来数量多,但却“拒公众于门外”的窘境。
在开放力度上,《指导意见》要求社会足球场地应积极向社会开放,政府投资和享受政府补助的社会足球场地应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政府投资的社会足球场地应对学生、基层足协、社区足球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体或机构优惠开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社会足球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社会足球场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
在社会足球场的开放时间上,政府投资和享受政府补助的社会足球场地应保证全年向社会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30天。开放时间应与当地公众的工作、学习时间适当错开。国家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近年来,球迷们“望球兴叹”、“一场”难求的局面一直是球迷圈中热议的话题。日前,贵州一全国首批社会足球场被用于赶集引发热议,2019年,上海一所高校内唯一一片标准足球场还曾“变身”停车场。由于大量机动车在此停泊,车辆频繁进出已经导致人工草皮和塑胶跑道不堪重负,跑道上甚至出现了多处开裂,草皮也被压扁。
不仅是被占用,另一边还有足球场的“大门紧闭”。去年7月,西安市红旗体育场就曾贴出一张“足球场不能踢足球”的通知。其实,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曝出,南京有近500个足球场,但对社会开放的足球场却不足10%。足球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重庆,据此前重庆市足协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重庆市主城区,包括私营足球场地、体育系统足球场地、学校足球场地、企事业单位足球场地等在内的各类足球场地数量仅为约800片。而以主城区范围内拥有20万足球爱好者为基数,正常情况下,平均每150人应该至少拥有1片足球场,总需求量至少为1300片。
“现行的城市管理体系是条块分割的模式,体育场馆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而不同管理系统对于场馆服务及管理的要求不同。”北京市体育场馆协会秘书长熊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60%以上的体育场馆属于教育系统管理,主要服务于体育教育和教学,不承担对外开放的要求。此外,出于安全隐患的考虑,多数学校足球场地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均处于不开放状态,这势必会影响体育场馆开放的整体数量。
不仅如此,新建的私营足球场地分布不均,且主要建设在较为偏僻的地区,辐射力不够。归属体育系统管理的足球场地,大多数是真草球场,养护成本较高,且承担着诸多高水平赛事的承办工作,无法真正向市民开放等因素也成为足球场供需不平衡的原因。
为了缓解足球场地“供不应求”的难题,近年来国家对社会足球场地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共同编制了《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其中提出要扩大足球场地供给,创新足球场地设施管理方式,促进场地设施集约高效利用,推进社区配建足球运动场地。2019年7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专项行动,通过“中央出资金、地方出政策、企业出服务”的方式,推动破解“用地难、筹资难、运营难”等体育场地瓶颈问题。
在熊伟看来,如今相关部门已经逐步认识到体育场馆所面临的问题,在各大城市体育用地的规划上,已经有地区陆续将社会体育场馆的规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未来,由社会机构参与、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馆会越来越多,社会体育场馆的规划会更加完善。
此外,国家体育总局还督促体育部门建立社会足球场地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优秀的运营管理机构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续约和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资格。对违反社会足球场地开放、使用规定的运营管理机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属于委托管理的,应依法解除管理合同。
“社会足球馆应该在满足人们日常运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赛事活动、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规范,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双提升实现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水平。一方面,足球场馆可以通过赛事活动进一步提高运动场馆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专业的场馆服务培训体系和场地质量认证标准,以保障社会足球场地的有效开放。”熊伟如是说。
关键词: 2025年社会足球场地全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