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北京市城管委召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8个月情况新闻发布会。市城管委副主任张岩介绍,北京垃圾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朝阳、海淀、丰台、通州、顺义、房山区已选定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场址,并纳入分区规划。西城、石景山区的可回收物中转站已基本覆盖全区。截至目前,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4024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北京曾多次提出推进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2019年5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家明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表示,北京市将推进再生资源分拣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分拣中心建设。按照规划,未来每个区将至少布局一个规范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
在垃圾源头减量上,《条例》实施8个月来,厨余垃圾“量率齐升”。聚焦“设桶、盯桶、管桶”三个关键环节,居民分类参与率逐步提升,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4248吨/日,增长了12.7倍,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21.78%。加上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1861吨/日,厨余垃圾总体分出量6109吨/日(不含园林垃圾)。目前,进入到末端处理设施的其他垃圾量为1.53万吨/日,同比下降近35%。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基层创新不断涌现。围绕“破袋难、开盖难、监督难”等具体问题,研制了“破袋神器”,配置了开盖拉手、摄像监控、语音提示等,试点了“一户一码”、积分兑换等智能分类方式,创造了一批鲜活的经验做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法模式。如东城区探索了平房区“垃圾分类+不落地”模式;昌平区与“爱分类”等公司合作,探索了市场化运行模式;门头沟区通过药用蚯蚓对厨余垃圾进行生物降解,探索了“陈家庄模式”。
爱分类总经理徐源鸿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公司一直在和昌平区探讨垃圾分类市场化模式,即政府出少一些的费用,提供政策与土地的支持,通过搭建全链条的模式来做垃圾分类服务,目前各项进展也都比较好。”在具体的分类模式上,公司目前主要聚焦“两桶一袋”推广,即一个厨余垃圾桶、一个其他垃圾桶、一个可回收物收集袋,以及多功能分类驿站建设。目前已建有100多个多功能分类驿站。
在执法上,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温天武介绍,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62.89万家次,发现问题1.84万家次,立案查处涉及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3.25万起,整体问题率为2.93%,单月存在问题率已连续7个月环比下降。
对于群众举报强烈、影响恶劣的混装混运违法行为,查处227起。昌平区、密云区、开发区的执法检查工作较为突出,人均立案处罚数排全市前列。
关键词: 北京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