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审批权下放、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放宽市场准入——
营商环境,深圳迈向国际一流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对深圳而言,2020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回首过去,从1980年设立至今,深圳已经走过了整整40载风雨;展望未来,深圳又迎来一系列新政策、新使命、新机遇。
近日召开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为深圳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吹响了前进号角。其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等多项要求,旨在鼓励深圳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迸发出更多的改革开放活力。
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一直为企业所称道,更是中国各省市学习借鉴的目的地。如今深圳再次加码,提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围绕这一目标,将会有哪些突破?可望为全国提供哪些经验?
延续好传统,先行先试全面升级
凭借优越的营商环境,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之都”。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商事主体有214.1万户;2015至2020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5年间商事主体总量增加了100多万户。如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就需要闯出更多的路子、试出更多的法子。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简称《方案》)已正式印发。如何深化改革、怎样扩大开放,靠什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在土地制度上,《方案》提出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和优势证据规则,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落户制度上,《方案》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同时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所所长任志宏对本报记者表示,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旺盛活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一个城市自身的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抽象概念到具象现实的必然要求。
“举例来说,土地是诸多生产要素当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一方面,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是世界上土地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深圳又是国内主要城市中土地资源约束最紧张的城市。《方案》将相关土地审批事项权力下放,支持深圳在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等方面探索,既帮助深圳消除制约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基础性障碍,又可以为国内其他特大型城市探索经验。”任志宏说。
聚焦新经济,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流的营商环境应与新要素、新动能、新业态相匹配。在这方面,此次《方案》着墨颇多。
“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探索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一条条鼓励尝试、鼓励探索的措施,都为深圳进一步积聚科技创新动力打开了空间。
“目前,深圳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已经有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未来的深圳先行示范区不仅要有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金融核心区,还要有集中连片的高端制造集群、设计加工区。”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的一席话,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也得到了明确肯定和大力支持,这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人们对深圳的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辉认为,《方案》强调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将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创新能力,深圳创新外溢的效应也会更强。企业希望借助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融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的流动中,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万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竞争新阶段中,数据与技术要素无疑将会成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时,数据和科技要素作为新兴要素,其价格评估在全球都是新课题。因此,尽快建立以人为本、产权明晰的市场交易制度,是国家获得重要竞争力的基础。《方案》在数据要素与知识产权方面赋予深圳的探索任务,显然有助于深圳在营商环境上形成新的竞争力。
应对新变局,开放发展放眼全球
今年8月6日,位于深圳科兴科学园内的戴尔企业解决方案中心开业,旨在为小企业提供IT规划、投资服务,从后台到前台全周期帮助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为何将该中心落户深圳?戴尔企业解决方案中心店长朱橙表示,深圳拥有超过200万家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深圳强劲的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深圳优越的营商环境。“70%以上的深圳小企业拥有中等或是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成熟度。而在全国范围来看,这一比例为51%。”朱橙说,戴尔将长期扎根于此,并为支持本地企业发展进行了大量投入。
从1981年深圳发出新中国第一张外资企业营业执照到今天,深圳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9万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近3000亿美元。今年1至7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近49亿美元,势头不减。这背后,既有当下营商环境的引力,更离不开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
事实上,《方案》提出的多项举措都将进一步增强深圳的国际化和吸引力。
在营造市场环境上,《方案》提出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未来,还将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
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方案》明确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的方向。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
万喆表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不仅需要城市治理、政府服务、社会保障,更需要放宽市场准入与推动规则统一。对深圳来说,优化营商环境并非从无到有,而是意味着接受新挑战、承担新任务,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更好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
“深圳要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期待深圳成为全球新的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成为现代化治理的标杆城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和综合改革试点,应在企业获得金融信赖、企业纳税、跨境贸易、市场退出机制4个指标上取得突破,打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构建一个“世界大脑”。(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