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华大基因(300676,股吧)公布了半年报。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08亿元,同比增长218.0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4亿元,同比增长734.19%。超出之前业绩预告15.3亿元-16.3亿元的区间。
回溯过去五年的归母净利润情况,2015-2019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2亿、3.33亿、3.98亿、3.87亿、2.76亿,这五年归母净利润合计为16.56亿元,这与华大基因2020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接近。简单地说,华大基因今年上半年赚了过去五年的钱,可谓是盆满钵满。而令华大基因业绩爆发的原因就是疫情带来的检测业务。
公司上半年的景气状况在资本市场也有所反应,公司股价从年初的70元/股上涨到最高接近200元/股,涨幅接近两倍。但是在业绩高景气的背后,基因测序所依赖的测序仪正在全球范围内遭遇Illumina的专利诉讼;而在行业内部,华大基因培养的高管和核心团队近年来纷纷出走创业并形成了华大基因的竞争者。华大基因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地,而这不是一份靓丽的中报所能掩盖的。
1、华大基因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如何?
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41.08亿元,分季度看,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91亿元,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1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5.68%及367.84%。也就是说,公司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来自二季度。
(资料来源:wind)
而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感染防控业务及精准医学检测业务的快速增长。新冠肺炎爆发后,公司完成了包括核酸检测试剂盒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在内的多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注册,技术覆盖荧光PCR法、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胶体金法,满足不同地区及人群的疫情防控需求。
同时公司快速提升新冠病毒的检测通量,在深圳、武汉、天津等十几个主要城市布局“火眼”实验室,承接样本检测工作。该实验室提供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包括检测仪器、核酸提取仪、检测试剂、检测服务等,日均检测通量可达2万人份。
2、疫情带来的高增长能持续吗?
华大基因起源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业务涵盖生育健康、复杂疾病、基础科研和药物研发等四大核心领域。2016年至今,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速逐步下降,2016/2017/2018/2019的增速分别为29.79%、22.44%、21.04%、10.41%。如果不是疫情带来的检测收入暴增,2020年的收入也难乐观。
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下半年应该不会出现类似上半年疫情大暴发的状况,公司的收入达到了巅峰时刻。下半年公司的收入应该比上半年有所下滑。
除去感染防控业务和精准医学检测服务的业务增长,生育健康、肿瘤防控、大数据服务业务的收入同比都有所下滑。
3、内外交困,华大基因未来的业绩充满不确定性
Illumina的专利诉讼:
基因测序仪是基因组学基础研究和医疗检测的基础,而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是现今最稳定,应用最广的基因测序技术,第二代基因检测仪器市场被国外几个龙头所垄断,Illumina是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的绝对龙头。
华大基因初创时,处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下游,提供基因测序仪和试剂的行业上游市场绝大部分被美国的Illumina占据。2010年,公司一共购买了128台Illumina测序仪。除此之外,应用商必须购买仪器运行所需的耗材和试剂,且配套试剂还会逐年涨价。
2013年,华大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简称CG)。通过CG,华大得到了测序仪的专利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华大智造(华大基因的关联方,华大基因实际控制人汪建控制)。
依靠华大智造的测序仪,华大基因逐步摆脱了Illumina的控制,走向了自主可控之路。
至2019年,华大智造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一大供应商,公司已经彻底摆脱了Illumina的影响。
华大基因今年8月18日公告,Illumina Cambridge Ltd.(简称“原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起诉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华大基因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华大基因香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共六家企业(简称“被告”),侵犯了原告在香港的专利(专利号为 HK1253509),并同时向香港法院申请了临时禁制令。
而根据Illumina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的诉请,该项专利几乎涉及华大基因及华大智造全部测序仪产品,并要求被告就其侵权行为向原告作出经济赔偿及交出就其侵权行为而获得的所有利润:
参考之前与雅士能基因的一场专利战,华大基因最终以2017年支付原告方的费用低于公司2017年利润总额的3%以及2018年-2021年预计每年支付原告方的费用低于公司2017年利润总额的1%与雅士能基因、香港中文大学签署和解协议。
这两起专利战都预示着在测序仪及试剂产品上,华大基因或者其关联方仍然存在着漏洞可以被袭击。而其代价仍有可能是一笔不菲的和解费用。
此外,在欧洲(丹麦、德国)和美国,Illumina针对华大基因及其关联方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行动,专利之战愈演愈烈。
2020年中报,华大基因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营业收入的占比超过72%,如果境外专利诉讼失败,将会对这些地区的销售收入产生极大影响。此外,专利诉讼失败可能会导致经营层面之外的非经常性损益,这两者都会对公司净利润产生影响。
“华创”与“华小”的围攻
在华大基因递交IPO申请材料的前夕,华大基因CEO王俊、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华大基因COO吴淳、华大基因CIO黎浩等核心高管层的四位成员,几乎在同一时间从华大离职。此后,王俊领衔的四位华大基因的前高管以深圳碳元科技(603133,股吧)有限公司创始人的身份亮相。华大基因的内斗终于告一段落。
华大基因内部当时有两股势力,一部分人支持现任董事长汪建,另一部分人则比较认可王俊。从华大出走后,由于王俊有竞业禁止的约束,因而其创办了碳云智能,计划建立一个基因大数据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这些数据,帮助人们做健康管理。
王俊仅仅是华大离职创业者的其中之一。过去几年,华大的管理层、销售团队、技术团队,纷纷离职创业,华大成了这个行业里的“黄埔军校”。在这个行业里,稍微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企业,几乎都是由华大离职者创办。由于华大离职创业的人为数众多,这个群体被外界成为“华小”和“华创”。
新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了一份华大离职高管创业的名单,涉及了近20家企业,包括碳云智能、贝瑞和康、诺禾致源、安诺优达等业界知名企业。
行业竞争壁垒低是竞争加剧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进口Illumina的测序仪还是使用华大智造的,华大基因都是产业链下游的技术使用者角色。基因检测对上游的测序仪严重依赖,因而测序仪生产商在产业链中有极大的话语权。
换句话说,只要是具备了检测技术,有相应的医疗资源,都可以成为华大的竞争者。因而华大的高管和技术骨干纷纷出走创业也就显得顺理成章。竞争加剧对华大基因的境内业务形成了冲击。
疫情带来的一次性利好终会过去,华大基因面临的仍将是境内外的苦战。
#更多上市基本面分析,可于虎嗅APP-Pro会员页面-公司价值版块查看。
#看完别走#虎嗅组建了一个虎山行·价值投资交流群,群内有更多关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高质量交流讨论。如果你是更关注行业、公司质地本身而非单纯追涨杀跌的一员,不妨点击这里填写问卷,加入我们~审核严格(为群友把关),还请认真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