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下午6点30分左右,北京城的酷热未散,海淀区双清路30号和颐和园路5号门口的人群也未散。
学生和家长是这群人的共同身份,他们从五湖四海来,聚在这里,只为瞻仰一下“清华北大”这两所名校。这群人排满了北大东门的墙根和草坪,在清华西门拍照留恋。
在清华参观须知的石牌前,一个举着蓝白小旗的导游,向每个前来询问大巴位置的学生、家长,重复着“这里人太多,按原路返回(坐大巴)。”
几乎每年暑假,这样的火爆场景都在清北上演。而在游学圈子里,堪称爆款的“清北游”也不过处在网传游学鄙视链的底层。
这条鄙视链的背后是千亿游学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鄙视链的出现恰恰反映了企业、教育机构、大众对游学的误解;市面上游学产品单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游学市场尚处于爆发的前期,但或许还没到真正入局的时候。
游学鄙视链:被误解的游学
38岁的陈晨来自福建小山城,今年暑假,她花了五千元为她上小学六年级的大儿子报名了旅行社组织的6天西安游学营,又花了两千多元,让她还在读幼儿园的小儿子参加3天漳州自然阅读游学营。
在这个2018年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仅三千元左右的小山城里,一个星期约7000元的国内游学支出,已经显得有些奢侈。而这略显奢侈的游学支出,不过像“清北游”一样,躺在游学鄙视链的底端。
网上流行的“游学鄙视链”是一条依循地域的远近和价格高低形成的说法:南北极游学>欧美游学>日韩东南亚游学>国内各地游学>本市游学。
《武汉晚报》在近期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国内游学价格普遍在三四千元左右,东南亚游学价格约六七千元,欧美游学的最高值在5万余元,均价超过3万元。至于南北极游学价格,传闻在10万元以上。
对于自己为孩子报的国内游学营被归属在游学鄙视链底层的说法,陈晨表示很不认同:“去哪里游学,主要看价格是否能承受。”从这一点上就说“谁看不起谁,我是不认同的”。
在陈晨看来,游学的真正目的是“能不能学到东西”。去国外游学是不是比国内更能学到东西,本“就是因人而异的”。
“大宝马上要上初中了,(去西安游学)学知识不重要,主要让他更独立。”而小乖是因为他上的自然阅读课的课程安排里有这一项内容,“是真正有学到东西的。”
大学本科在读生王薇薇,去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海外游学夏令营。一个月花费1万余元人民币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行交流和参观。她同样表达了对游学鄙视链的不屑。“不一定越贵越远的就越好。”王薇薇在很早以前就对出国留学很憧憬,这次的夏令营正好给了她体验海外学习生活的机会,与游学的远近价格都没有关系。
陈晨和王薇薇的说法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游学的“初心”是通过旅游获得成长、收获新知识,本就不该与攀比、虚荣扯上关系。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福建省研学旅行基地评审专家储德平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要理清游学的定义,明白游学的最终目的是第一要义。“游学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寓教于游,学生走出校园,前往新环境中进行更本真、更自然的集体或个人学习,体会‘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拓展视野、扩宽知识储备的目的。”
“旅游只是达成育人目标的行使方式,是浮于表层的外在,教育才是其内在的本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则认为,游学鄙视的出现,“是对表面层次的游学的误解。” “研学(游学)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并不需要以距离远近,价格高低,资源稀缺来判断研学品质高低,研学应以研与学的融合度,体验的深度,思考的层级,内容的丰富度等维度去判断。”
游学鄙视链:不成熟的游学产品
在分析人士看来,游学鄙视链的背后是对游学的误解,也是市场上游学产品单一、“重形式轻内容”的体现。
据吴丽云观察,市面上提供的游学产品可以简单归纳成三类:第一类是依托机构,主要输出国际游学产品。通常情况下,机构会和国外学校合作,带团到国外上几天课,然后安排去景点旅游。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学+游”模式,国内研学项目中同样也有类似的形式。
第二类是景点,有参与性的内容,比如练毛笔,做手工等。第三类则是在某地封闭式训练,如帆船夏令营,或者其他主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项技能。
但这些产品距吴丽云个人认为的真正高品质研学产品,还有些差距。
王薇薇就认为,她参加的英国夏令营,体验并不是特别好:“夏令营对英语水平没要求,所以大家的英语都不咋样,到曼彻斯特大学上课的时候,很多课都是半懂不懂的。”
“课程上的收获很少,因为从大二到大四都混在一起,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大四的学姐说没什么内容,跟科普一样。”
陈晨对她大儿子参加的西安游学营评价也不是太好。她觉得大儿子贝贝是跟着旅行社承办的项目去的,游的性质大于学。同小儿子小乖去的“有上写作课“的自然阅读游学营相比,贝贝的游学营是“比较不正规,没有上课,感觉纯粹去玩的”。
正如储德平所说,中国游学市场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市场规范度不够、家长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不少游学服务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开展并不具备教育内涵与价值的项目。
但与被访者评价截然相反的是,携程发布的2016暑期~2019暑期3年时间内游学点评数据显示,游学产品点评分总体走高。2019暑期截止到目前的点评分为4.76分(满分5分),相当于好评率达到95%。
在吴丽云的设想里,真正能把研学深度结合的产品应该具备以下特质:一是在游学产品内容的设计上,是否将游、学结合,有深度的游览、问题导向的参与和体验,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游中和游后能得到新的学习体验,而不是旅游景点参观加学校参观就叫游学。
二是在游学产品团队的组成上,应该结合旅游、教育、交通、心理以及各专业领域(如涉及不同主题的,文化、绘画、音乐、建筑、经济、工业、科技等)的专业人才共同开发。三是在游学线路上应该有游、有学、有学生讨论、反思、形成成果的时间安排。
“而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是稀缺的,需要市场逐步完善。”吴丽云坦言。
游学鄙视链背后:即将爆发的游学市场
鄙视链的存在、对游学的误解以及产品的浅层次开发……种种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国内游学市场仍处在前期发展阶段。
同时,吴丽云认为,游学鄙视链可能也正好说明了市场上对更远距离游学产品的需求在增长,也进一步反映了这个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中。
《2019年泛游学与营地教育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没有书名号?跟下文提到的“白皮书”是一回事吗?))指出目前中国游学市场渗透率低,仅16%。游学业务在公司业务中的占比小,低线城市学校尚未完全开展研学活动。当前国内的游学产品分为国际游学、国内研学和营地教育三种类型,承办主体包括旅行社/OTA线上旅游平台)、教育机构、学校等;中小学生及部分大学生群体组成其服务对象。
新东方的国际游学业务始于2005年,目前拥有近200条海外游学产品,覆盖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游学服务已累计服务15万名学生。据新东方2018年财报显示,其国际游学项目创造的总营收约1940万美元, 但占比不超过10%。
携程作为另一种游学项目承办主体OTA中的老炮儿,它在游学项目上的发力比较晚,2014年才开始开拓自己的游学产品。
尽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快速的增长率让游学市场成为不可忽略的“大蛋糕”,行业巨头正加快布局。
艾瑞咨询和新东方国际共同发布的《白皮书》指出, 2018年泛游学与营地教育市场规模约946亿元人民币,未来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预测2022市场规模可达1725亿元人民币。
储德平则判断:“中国游学市场正处于爆发前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父母们心中从未改变过。”储德平表示,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父母不希望错过任何一个有潜力的教育资源,“因此近几年每年参加游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逐年上升”。
对于游学业务的增长率,俞敏洪曾在2018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谈到,新东方国际游学项目的计划增长率是每年10%~20%。同年,新东方又宣布,开始将国内研学和营地教育一并纳入到国际游学的事业群。2019年4月,新东方发布了《白皮书》,新东方官方认为,这是新东方全面开展泛游学与营地教育三大板块业务布局的重要标志。
中国营地教育联盟执行理事长、新东方国际游学和营地教育推广管理中心负责人刘婷认为,随着一个行业从启动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其客户的需求会越来越细分,游学项目产品也会越来越多元。而这一趋势也是新东方拓展游学业务的主要动机。
对平台型企业携程而言,产品多元是它与生俱来的优势,到2019年暑假,携程平台共上线1400多条游学产品,其中90%为他营。但携程表示,近几年他们也开始自主研发一些游学产品,例如今年暑假推出的“少年壮游”系列产品。
据携程介绍,携程的游学项目与机票、酒店、跟团游相比,体量并不算大,但增速较快。从2014年来,携程游学人次保持每年50%的高增长。
在政策方面,学校承办的研学活动也被官方推动。
从2013年至2019年,教育部、旅游局、国务院相继发布了11条相关政策和措施来鼓励“研学旅行”的发展。其中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则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9年2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发布数据,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
教育部报告显示,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仍存在不平衡性,这一现状也恰恰给一线以外地区的学校与游学行业创造了机会。
在福建龙岩一所高中当教师的付雪说:“目前福建省研学活动做得比较好的是福州,厦门也正在做,而龙岩(三四线城市)才开始,正在准备一些材料(活动预备案等)。”
“目前计划的研学活动开展方式是与旅行社合作,合作如何开展尚在讨论。”
吴丽云认为,中国游学市场的真正状态应该是“正处于起步阶段,家长有需求,市场主体纷纷进入,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可以想象,未来国内的游学市场,或是更加“鱼大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