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举大债,白条一大堆。”这已成为个别地方村级债务的真实写照。有的村白条竟然打了近40年,到底是谁欠下的都无从找起。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西部多地采访发现,部分农村负债问题严重。有的村负债几十万,有的超过千万;有的是上个世纪的“白条”,有的是近几年的新债;有的村干部被围追堵截不敢出门,有的村干部被逼借高利贷替村还债。“旧债未了又添新债”,多数村没有偿还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村级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欠债几十年:
白条一大堆
“白条到底有多少张我记不清了,不过应该有1公斤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生盖营村村民云有贞反映,从2008年至2013年,十多位村干部因检查、雇工等用餐,在他家饭馆打了30多万元的白条,一直未还。记者看到,这些泛黄的白条欠款额从一百多元到几百元不等。
事件引起新城区政府关注,在纪委等部门介入下,30多万元的债务最终决定“谁打的白条谁来还”。尽管村干部们觉得有些无奈,但又不得不“担当”。前任村主任委屈地说,自己只是作为村委会的法定代表人在欠条上签了字,这笔钱跟他没关系。白条到底由谁来还仍在争议中。然而,记者发现,这笔陈年旧账仅是生盖营村村级债务的冰山一角。
这几天,生盖营村的村支书刘建平、村主任渠源湖被催债整得焦头烂额。“有好几拨人同时讨债,其中一家企业盯得最紧,三年前村里欠下人家土地补偿费80万元,天天打电话催。”刘建平说,“企业让我给打个欠条,我才不哩,一打条就会被起诉。”渠源湖显得更为焦虑,他说,等年底几个工程审计完就该付款了,村里的缺口估计有三四百万元,到时日子更不好过。
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日子不好过的不止生盖营村。记者随机入户了乌兰察布市一乡镇,据“三资核算”结果,镇里8个村中有5个负债,其中一个村负债27万余元。记者来到该村采访,村支书向记者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他讲述,债务主要有村干部多年前的工资、村干部垫资、雇工费、机电井维修费等,有的是1997年欠下的工资,有的是新近欠下的维修费。“历届村两委欠下30多位村民的钱,父亲死了,儿子接着要,拧得很紧。”
存量大、增量多、无偿还能力,这几乎是大多数村子面临的普遍问题。有的村白条打了近40年,到底是谁欠下的都无从找起。而近几年新增的债务更是量大惊人。某县的村级债务规模达7.9亿元,仅一个镇的村级债务就达7700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村负债超过1000万元,总负债占总资产的50%。陈年旧账一般是吃喝欠下的,新的债务大多用于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等。
↑赵乃育 绘
“民告村”接二连三:
村干部玩起“躲猫猫”
催债的压力和躲债的困扰,让一些村干部苦不堪言。乌兰察布市一村支书郭海俊苦笑自己是“两肩挑”村干部,一肩挑着发展的担子,一肩挑着沉重债务。前些年他按照镇里安排,联系挖机队为村里拆危旧房,欠下150万元工钱,20多名工人直接堵门、扣车,赖在他家不走。迫不得已,他借高利贷等还了40万元。“我去镇里要了四五十趟,真不知道哪天能还清。”
最近,在某个全国文明村当村支书的董建军“压力山大”。他刚收到债主通知,“我要起诉你们村,等着法院传唤吧”。他讲述,评全国文明村前后几年,村里组织了200多次村民才艺展示,其间招呼大伙用餐,欠下约12万元餐费;村里盖起戏台,村民和上级领导要求唱戏,累计欠下约49万元演出费,剧团甚至把他家的几车水果扣走抵债。“这次是因为还不起钱,一个戏班子起诉了村里。”
这种“民告村”的案例不在少数。在内蒙古中部一村庄,村集体欠了四五十户农民的钱,村民多次索要未果,告到了镇纪委,还有的直接将村委会告上法庭。
此外,村级债务的形成还与财务管理松散,项目建设村级匹配金额过大,个别村寅吃卯粮超能力发展等因素相关。一些村干部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甚至突破了专款专用限制。2014年,赤峰市山嘴村25万元地面硬化项目中,村支书、村主任将本应2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降为10厘米,节省下11万元还了村级欠债,2017年两名村干部被问责。
还有一些村,对待村级债务走了极端,怕生债而不敢想、不敢干,认为“拨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事,没钱就不干事,不干事就不会负债”。这种“等靠要”思想同样制约农村发展。采访中,一些村干部表示,宁肯不发展也不负债,哪怕欠下一块钱,最后都是找自己来要。
多数欠债为发展:
发展还债是正途
债务不是洪水猛兽,一个地方有债务并不代表有问题,没有债务也不说明就是好现象。业内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债务问题,既不能谈“债”色变,也不能听之任之。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村级债务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对待村级债务,需区别对待旧债和新债,开展专题调研,分门别类提出解决方案。有的地方,媒体一曝光,纪检监察部门一介入,迅速了结,显然不是最合理的办法。
基层呼吁,全面从严治党,还要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督,加强基层“微腐败”治理,在村级债务问题中严肃追责,查处惩戒一批苍蝇,让涉事人员付出应有的代价,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摸清债务底数,分类施策,集中清理旧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等人认为,各地应全面核查村级债务底数及成因,然后因村、因债分类处置。可采取结对抵冲销债,对债权人已不存在或已放弃债权的呆账依法核销,盘活存量资产化债等多种方式化债。
具体来看,首先要增加基层公共建设投入,破解集体经济难题。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压力较大,有村干部表示,因为拿不出配套经费,好项目也不敢要。多位县委书记和乡镇干部认为,化债还是要靠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方式,积极培育村集体经济。涉及土地使用上,加大改革力度,可通过灵活置换土地等方式,为农村发展留出空间,使村集体经济在化债和防债方面发挥源头活水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本级支出明显加大,而在很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缺乏村集体经济,上级拨付的办公经费又很有限,让村集体捉襟见肘,很多工作不欠债无法开展。
包头市沙尔沁一村去年办公经费仅有3.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为零,靠着讨要欠款获得8万元收入。“一家人吃喝拉撒一年,3.5万元都不够,更别说一个2700多人的大村子。”村支书王梦宁介绍,去年仅村委会各类工作人员工资,就支出7万多元,此外还因维修路面等产生了支出,不仅没结余,村主任还垫进去7万元。“村里还有三四十万的旧债,厕所马上要塌,根本拿不出钱修,只能贴张纸让大伙当心。”
其次要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划定债务率红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田孟表示,在村级债务问题中,还需警惕“无责任的发展欲”,处理好“弱发展能力”与“强发展欲望”的关系。业内人士认为,应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划出债务率红线,确保债务“适度、可控、短期”,把化债与防债列入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政绩考核内容,并把村干部离任审计真正落实到位,避免任期内无限制、无责任举债。
此外,还要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压缩支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应在村两委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合理规划项目建设,认真确定每一项开支,减少随意增加非必要性开支,严禁举债列支村级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盲目举债行为。(记者 张丽娜 王靖 安路蒙)
关键词: “小村大债”让基层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