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导下的试点联合采购会议确定了联合采购要求及操作方法,同时公布第一批带量采购清单。受此影响,A股医药板块在随后的两天连续领跌,多股出现较大波动,甚至港股市场也不能幸免。
事实上,本次会议并不是国家医保局召开的首次带量采购会议。此前,财联社亦有报道称,继8月初的北京座谈会后,医保局又于8月13日在上海召开联合采购办公室会议,讨论集中采购的操作细则。而当时知情人士还曾对记者表示,此次带量采购预计10月(底)就会结束。
那么,在已有预期的情况下,为什么9月11日的会议又会造成如此大的市场反应呢?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虽然8月的会议已差不多确定了带量采购相关操作细则及日程,但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带量采购仍有较大争议,因此“可能还需要征询意见,甚至出现反复或者不了了之的情况”。
“总之,就是没有预料到这个政策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坚定。大家虽有预期,但未能完全做好准备。”对方表示。
何为带量采购
此次国家医保局推进的带量采购可以理解为以“国家”为单位进行药品的集中采购,目的是为了“以量换价”。
根据会议文件内容,此次带量采购首先将在11个城市进行试点,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7个省会城市—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成都、厦门。这些城市都是大型医疗机构集中的城市,在全国药品销售市场中的地位自然也不言而喻。
而“以量换价”的意思则是,此次带量采购将以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用药总量的60%~70%,交换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以及原研产品的最低报价。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文件规定,不仅是这60%~70%的市场,剩下的30%~40%市场与未中标品规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如果与带量采购中标价格相差过大,其他价格也需要作出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国家医保局牵头的带量采购复制的是上海带量采购模式。兴证医药研报显示,“上海模式”主要具备几大特色,包括:1、真正做到了价格与采购量挂钩,以最新的上海第三批带量采购品种为例,每个品种的每种规格的招标数量都具体公布。因此,生产企业无需在相关品种(多为常见仿制药)上投入过多临床营销活动,可节省相关销售费用投入;2、唯一产品中标原则。不区分质量层次,一致性评价将成为及格准线,每个品种仅有1个企业产品中标;3、招采合一机制,配送企业与生产企业绑定。中标之后,上海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作为甲方(购货方)、医药配送企业作为乙方(配送方)、医药生产企业作为丙方(供货方)将共同签订三方合同,实现了招标和采购过程合二为一,招标与采购不再脱节;4、总额预付机制,购货方分三次支付货款,不仅缓解了配送企业垫付货款压力,也改善生产企业现金流情况。
截至目前,上海已先后分三批对33个药品品种实行带量采购。而9月11日的医保局会议也同样公布了参加本轮试点采购的33个药品,并且和上海带量采购类似,本轮试点采购清单明确了药品规格以及具体采购数量。
而从采购清单来看,本次带量采购的33个产品均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其中,已有3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有5个,通过企业数达2家的品种有8个,另外20个品种通过企业仅有1家。
另外,通过企业只有一家的品种中还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靶向药吉非替尼、伊马替尼,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分别是齐鲁制药和江苏豪森。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国家医保局主导的带量采购对于不同的产品也会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其中,入围企业3家及以上的,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入围企业2家的 ,采取议价采购的方式;入围企业只有1家的,则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这也意味着,处于这三个层次的企业将分别面临不同的降价压力,其中,入围企业只有1家的毫无疑问会面临更小的压力。
带量采购,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此次11个试点城市的联合采购,市场的反应是极度悲观的,用一些人的说法来说就是,这似乎是让国内药企“脱掉底裤般”地去竞争。那么,事实是否就是如此?未来,又是否会有企业能够从中受益?医保局力推带量采购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带量采购势必将引起行业洗牌,颠覆目前整个医药行业的格局,但具体到对个体的影响,则还需“具体企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目前市场的反应还是过度悲观了,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首先,首批试点带量采购的药品的总盘子并不大;另外,虽然带量采购的原则是最低价中标,会导致企业低价竞争,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企业还是会有利润空间,并且前几年可能压力会稍大,但之后就会好转。”一位来自外企的业内人士点评道。
“对于只有一家企业竞标的,自然不必多说;而如果有两家企业竞争的,那么对于原来并没有自有销售队伍,只能依靠招商代理来销售的企业来说,那就真的是很有利了,因为他们只需要低价中标,按照‘上海模式’,销量就有保证,产品能够直接进医院,企业无需负担开发医院的费用,这是很爽的事。”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而对于有自营销售队伍的企业来说,则会更困难一些,因为他们需要有足够的利润支撑庞大的销售队伍,因此做不到过低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即便他们想转型,想压缩销售队伍,进度也不会那么快。”他说。
该业内人士同时表示,带量采购政策下,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是成本的竞争,包括生产成本(合成线路优势等)、采购成本、用人成本等。
来自国内某制药企业的业内人士对上述说法表示认同,他亦曾多次对记者表示,在国内,药品进医院是非常难的事。因此国家集中采购促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虽然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但如果采购的药品能够直接进入医院,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另外,在中国,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是在流通销售环节,而医保局此举(带量采购)事实上也可以挤掉销售环节的一些水分,拉低药价。”该业内人士表示,“医药代表、回扣、学术会议推广,国外的药品销售是没有这些的,所以国家肯定也想把这部分去掉。”
“因此,此次医保局推进带量采购固然有医保基金压力日益增长的因素,但也不乏有以此整顿国内医药市场,重塑行业格局,加速企业优胜劣汰,鼓励创新药研发生产等考虑。”对方补充道。
另外,和“上海模式”一样,本次国家医保局牵头的带量采购同样有诸多争议,如唯一产品中标原则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及浪费等。不过,有专家认为,“上海模式”运行至今虽有波折但总体顺畅,因此预计本次带量采购政策有望持续推进,但也不排除会根据实际情况做细微调整的可能性。